编者按:转眼又快到春节了。这几年,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年味又渐渐开始浓起来了。在乐清,各个超市、农贸市场里,传统过年必备的各色食品早已摆得琳琅满目,节日的气氛已在空气中弥漫。辞旧迎新是需要一点时间精力的,要把年货置办齐全、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净漂亮,也需要一些技巧。今起本版推出“体验年味迎新春”栏目,让我们在这个不太寒冷的岁末,回想童年过年的味道,感受如今迎春的气息。
活动现场。
吃年糕,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1月4日,在市区万山草堂里,传统手工捣年糕活动正在进行,市民一饱口福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本次活动由城南街道办事处、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郑松林米塑研究所、温州市万山草堂非遗体验基地主办。
欢声笑语捣年糕
伴随着一声声“砰、砰、砰”的响声,捣锤一下接一下,有节奏地起起落落。滚烫的米团冒出一阵阵带着米香的蒸汽。一名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它不停地翻身,还不停地给捣锤抹上清水。沉重的捣锤在另一名工作人员的手中显得很轻盈,他反复捶捣着糕团……现场指导老师郑小红说,捣年糕需要“一唱一和”。别小看给捣锤抹清水这个步骤,这样能让糕团不容易粘到捣锤上,减轻了捣年糕人的负担。而无数次的翻身能使它受力均匀,这样打出的年糕才有嚼劲。
从糕粉到做成年糕,需要好几个步骤。先是碾糕粉,在提前一天浸泡好的大白米里加入适量的糯米,放入机器里打成粉状。然后蒸糕粉,这对时间和火候的要求颇高,能否蒸得恰到好处,全靠眼力和经验。当蒸笼顶上冒起大量蒸汽时,郑小红掀开盖子,用筷子拨弄几下,糕粉成粘状即可捣年糕了。捣完年糕后,则是印年糕。先在年糕印里抹上菜油,把揉成圆长条的年糕放在年糕印里印出来。一般印的都是福禄寿喜、吉祥花卉等图案。
捣年糕的现场有小孩、有老人,还有来找记忆的年轻人,好多人亲自“上阵”,可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伴随着一串串笑声,大家体验着做年糕的各个工序。
记忆深处寻味道
“我记得爷爷总把年糕晾后放入一个蓄满水的大水桶里,他说这样一直能存放到第二年春末夏初。”80后的陈女士说。在那个年代里,冰箱还没有普及,将年糕放入水中,可以防止开裂或发霉。可时间一久,水桶里总会散发出一股子酸臭味,再软糯的年糕也变了味儿。“现在日子变好了,跟过去可不一样啦!”叶女士感慨地说。她希望这次活动能让儿子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
家住市区鸣阳路的周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也来参加,她回忆起了儿时捣年糕时的场景。那会的捣年糕就是一场“全家总动员”。捣年糕的那天,全家人带着糯米早早地来到村口,父母开始帮忙蒸糕粉、捣年糕。而她和小伙伴四处撒野,待到第一笼年糕出来,不顾手脏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沾着红糖一并吃下,那便是她记忆里最甜蜜的童年往事。
“这可真是一个力气活啊!”拎着捣锤的90后郑先生感叹道。小时候的他也经常跟着父母去捣年糕。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去打糕粉,还有人去蒸糕粉。那时已经有机器了,蒸好的糕粉一并导入机器里,伴随着“轰轰轰”声,一长条如白玉似的年糕快速从另一出口滑出。大家分坐在两侧,身边放着一盆清水,一边拿着剪刀快速地将热气腾腾的年糕剪成一节节,另一边还用手放盆里沾沾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年糕沾在手上,还能给手降降温。剪好的年糕要放置阴凉不通风的地方晾凉后,才可放篓里带回家。
非遗魅力不可挡
过去,年糕是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重要年货,只有过年才有机会捣上一捣。如今菜场里常年都切好的年糕条、年糕片,什么时候想吃了都能买得到,年糕的做法也是层出不穷。
最简单的便是煮年糕。锅内水开后,放入切成片的年糕煮,快烧开时打个鸡蛋,再放点蔬菜,加料酒和盐调味,根据个人喜好再放一点点生抽,最后加上葱提香,一道美味而又简单的年糕就做好了。
在乐清,蟹炒年糕也深受市民的喜爱。螃蟹刷洗干净后,将蟹壳扒开,取出蟹*,再将它切分成四块;用淀粉封住螃蟹的切面口,放入油中炸,炸至微微变红后再炸一至两分钟后捞出;用少许油,下火煸炒蟹*,再爆香姜葱,依次下入年糕和螃蟹翻炒,加入盐等调味,翻炒均匀即可。海鲜与糯米食物的完美碰撞,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每到年边时,万山草堂、郑松林米塑研究所均有开展手工捣年糕活动。*坦硐下垟大宅民宿每逢双休日也经常安排手工捣年糕活动,在本月11日便有一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去体验一下。
这些印着福禄寿喜、各种花卉的年糕,代表着吉祥。过年摆分岁酒或正月酒,第一道热菜常常就是年糕。浓郁的过年气氛,就如年糕粘乎乎、香喷喷的热气,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