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古代八大富翁,比皇帝还有钱其中三位
TUhjnbcbe - 2022/9/2 22:25:00

1、富甲陶朱——范蠡(前-前)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治家、*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陶朱公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范蠡堪称历史上弃*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就是说在从商的十九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此人不选,是无天理。

3、清朝巨贪——和珅(年—年)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清代最大贪官,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其事迹不再赘述,仅提一句,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此人不选,此评当废!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约前)

吕不韦,战国末年着名商人、*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的历史性转变。

吕不韦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5、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着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筹运饷械,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饷和订购*火,又依仗湘*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胡雪岩应该说,凭此传奇业绩挤身“十大”次席当之无愧!

6、富可敌国——沈万三(年~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7.白圭,东周洛阳人,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誉满天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并称白圭为“治生祖”。

颇富商业天赋的白圭从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世经商者所师法。他主张经商必须“乐观时变”,即经常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时机经谋取厚利。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每年粮食丰收后,买进五谷,售出丝、漆,在蚕茧上市时,便购进丝棉等织物,而出售粮食。他主张经营广大民众生活必需品,市场既广,销路也好,不用与人争买卖之价,就可以得到较多的利润,这种利润来自时令差价和丰歉差价。

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也是白圭所奉行的经营圭臬。他说:“欲长钱,取下谷”。下等谷物虽然价低利薄,但为广大庶民所必需,销量极大,故可取得巨额利润。同时他也很重视商品质量,认为质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赢得信誉,货硬才会有市场。

更难能可贵的是,白圭在经营实践中,还明确主张要节约开支,勤苦耐劳,并能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白圭认为,一个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这也可以说是他所以能经商致富的要诀,“智”即要有权变;“勇”即要决断;“仁”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强”即坚守时机。他曾这样说过:“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取予,疆(强)不能有所守,虽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白圭是一代商业大师,后世商人把他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刘继兴考证,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白圭为“商圣”;民间称白圭为“人间财神”,并设神牌供奉。

8.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筹运饷械,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饷和订购*火,又依仗湘*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胡雪岩(胡光墉)是中国近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红顶商人”。其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赢得了商圣的美名。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当然,胡雪岩也未能摆脱商人以利益为第一位的俗套,且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妻妾成群。但毕竟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胡雪岩无愧于“中国近代第一商人”、“商圣”的美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八大富翁,比皇帝还有钱其中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