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有个鹤壁集,解放前一直叫鹤壁。在鹤壁,自古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它诠释着鹤山先人悲天悯人、怜弱惜贫的朴素情怀和乐善好施、扶弱济困的美好品德,以及对幸福安康生活的热切向往。
传说,很久以前,鹤山区南山山高林茂,羑河河深水阔,羑河之北有一村,其名不可考。村居三三两两,或茅屋,或石房,或高坡,或平岗,或水边,稀稀疏疏,错落分布。村民或田野耕种,或南山打柴,或羑河捕鱼。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过着温馨、祥和、宁静的生活。
这里的村民质朴善良。每有行人问路,村民均能热情指点,遇有外乡语言不通者,他们便放下手中活计,亲自带路。或有穷人逃荒、乞丐行乞,他们便热情送水送饭。其中,村里有一户姓陶的人家,户主陶老汉已过天命之年,他笃信佛道,朴实本分,心地善良,平日里务农为生。他家在村边,每遇外地逃荒落难者,他总是热情接至家中,嘘寒问暖,并让其与家人一个桌吃饭。末了,再送些吃的喝的,供其路上之用。如行人偶染风寒,不能上路,陶老汉便安顿其家中暂住养息,待痊愈后再送其上路,分文不取。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他为“陶善人”。
一天晚上,忙活了一天的陶老汉关上柴门,洗簌完毕,正要上床歇息,忽听柴门轻响。知道又有穷人遇困相求,陶老汉急忙穿鞋披衣,疾走开门。
“善人,施舍点吃的吧,贫道两天没吃饭了。”来人语声低弱。
月光下,他依稀看见来人身着道袍,但却身材矮小,身体单薄,浑身上下,少气无力。
“师傅,请进!”陶老汉将道人领进正屋。
借着昏暗的灯光,陶老汉终于看清了道士:身体瘦弱,道袍残破,白发长须,形容憔悴,唯双目仍炯炯有神。陶老汉忙上前施礼。
“老汉慢待师傅,多有得罪,我马上给您准备饭食,请稍歇片刻。”随即,陶老汉烧水端水,请道士洗漱一番,又吩咐老伴烧火做饭。陶老汉忙里忙外,不时嘘寒问暖,老道一言不发,只管洗漱,毫无谢意。
不一会儿工夫,陶老汉老伴便端来了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山里人家的饭菜特香,也许是长途跋涉、极度饥饿的驱使,也许是神仙道士压根儿就看不上本分忠厚的山野小民,……,老道士仍然旁若无人,一言不发,他兀自拿起筷子,大大咧咧,呼呼哧哧地吃了起来,全无一点斯文,这与陶老汉想象中的出家修行者大相径庭。陶老汉心想,这个道士不会是个骗吃骗喝的冒牌儿货吧,自己大半辈子信奉佛道,崇敬高僧高道,如果这道士真是个骗子,传出去全村人知道了,岂不笑掉大牙?如果那样,自己的老脸往哪儿搁?……。嗨,想这么多干啥,即使是个骗子,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呀,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忍饥挨饿、倒毙荒野而不管呢?想到这里,陶老汉立刻阻止了自己的胡思乱想。
道士将饭菜一扫而光。吃饱喝足,稍坐片刻,道士精气神儿恢复过来。他先仍是一言不发,只是在陶老汉院子里踱来踱去,忽然如有所思,借着月光仔细扫视着一切东西,突然,他快步来到影壁前,高声对陶老汉说:“施主,贫道无名,一生云游四方,倍感世间冷暖。今日路途劳顿,疲惫不堪,幸得施主真诚相待,贫道不胜感激。久闻本地众生乐善好施,待人厚道,民风淳朴,今遇陶施主一家,感同身受。贫道远游,身无长物,感念善人,无以为报,但见你这影壁尚修不久,墙上空白无物。如不嫌弃,贫道愿在其上涂抹一幅字画相送,不知施主意下如何?”陶老汉一听,喜不自禁,赶忙找来笔墨侍候。道士挽起袖子,执斗笔饱蘸浓墨,挥毫作画,只见笔锋肆意游动,或急或缓,或侧或正,或擦或点,或皴或染,酣畅淋漓,一气贯通,须臾立成。待陶老汉夫妇上前细看,只见影壁墙上有两只仙鹤,一前一后,引颈当空长鸣,远处青山则隐隐点点。鹤旁题字云:偶过淳朴乡,恰逢陶善良,涂鹤于影壁,鹤壁献瑞康。
“这不是仙鹤吗?哎呀,真好看!”陶老汉两口子边看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哎呀,这里还有字!”,待认清题字后,他们又不停地念叨“‘鹤壁献瑞康’好……‘鹤壁献瑞康’好……。”
就在陶老汉夫妇入迷地观看壁画的当儿,道士已背上包裹,一声不吭,径直走出了柴门,待陶老汉夫妇转身致谢,已消失在茫茫的月色里,这让陶老汉两口子着实难过了好几天。
以后,陶老汉和老伴每天悉心看护着影壁画,嘴里一直念叨:“仙鹤好,‘鹤壁献瑞康’好!”
后来,村民们都听说了陶老汉夫妇的故事,以及“鹤壁献瑞康”那句话。大家认为,积善行德终得善报,道士画鹤于影壁,而且还说“鹤壁”能给庄户人带来吉祥,咱们村为啥不叫鹤壁村呢?
从此南山脚下便有了鹤壁村。
再后来,人们在鹤壁村附近发现了煤炭、陶土,人们开采煤炭、烧制陶瓷,鹤壁村经济繁荣,人丁兴旺。至明朝嘉靖年间,鹤壁村发展为彰德府五大重镇之一。年,这里因煤建市,成为鹤壁市的诞生地。这,也许是对“鹤壁献瑞康”最生动、最准确的注脚吧。
策划:赵小玲
配音:朱瑞红
文字:选自《走进鹤山》
编辑:刘雅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