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年糕
年糕,是每个慈城人记忆中的味道,虽然看上去素净寡淡的样子,但却一点也不比大鱼大肉差。Q软白嫩的年糕,入口香香糯糯。无论做菜、做甜点,或者是直接当作主食,年糕都是令人欲罢不能的美好存在。身为主食中的小公举,菜肴界的甜心,甜品里的“大白”,年糕始终在用它的万千变化,回馈着那些对它一往情深的慈城人。
蒸粉旧时图
凡是慈城人,大概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吃着年糕,听着老辈人讲伍子胥与年糕传说长大的。慈城年糕生产历史距今已有上千年。相传伍子胥在慈城作战,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挖了三尺多深的城墙,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年糕,以备在除夕当夜以吃年糕来纪念伍子胥和为迎接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搡年糕旧时图
从最简单的年糕酱油沾沾,到桂花糖年糕、雪菜肉丝团笋炒年糕,再到梭子蟹炒年糕,各有各的风味。例如:糖炒年糕。民谚曰:“糖炒炒,油爆爆,吃得嘴角生大泡”。又如:荠菜年糕。民谚有云:“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还有:汁水年糕汤鲜美无比,是家家户户除夕夜的必备食品。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浸泡四天四夜后洗米
水磨米浆
在很多慈城人的记忆里,小时候搡年糕,可不是如今这样机器“做”出来的,而是用石臼“搡”出来的。两人合作磨粉,一人把磨头,添米加水,另外一个人匀速推动磨柄,米粉和水交融一起,缓缓流入磨口的布袋。慈城的晚粳米,糊化温度比籼米低,用来做年糕,米粉容易蒸熟。蒸粉要把握火候,太生则年糕口感涩、硬,太熟则米粉会变糊发黏,不便于年糕成型。
榨水
蒸粉
把榨去水分的米粉用碗一层层轻轻撒入蒸笼,再把蒸笼放在盛水的铁锅上,灶内大火烧锅,让蒸汽直贯而上,至粉色透明,米香扑鼻时,粉已蒸熟,倒进捣臼,男人们就举起舂米粉的杵,甩开歌喉“嘿、嘿、嘿,搡起来,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做好年糕年年高啦”的,搡起年糕。搡粉是两个人搭档的活,一个人手持木制或石质的捣柱头用力舂捣,另一个人手浸冷水快速翻动石臼里的热粉团。粉团的黏性和韧性是否正好,在于搡捣时用力是否均匀在不停地翻弄米粉和搡啊搡中,石臼里的米粉渐渐搡成一团年糕,散发出浓郁的米香味。
搡年糕
搡年糕
把经过搡捣的米粉团放在铺板上,用双手使劲揉压。从团成圆形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慢慢挤出一个圆圆的小粉团。放在铺板上揉搓成一个长条,一条最普通最常见的宁波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搓年糕
搓年糕+年糕板压痕
刚做好的年糕咬上一口,香、软、糯便在口里迸发。若是再蘸上些白糖,无须其它煎炒烹炸,此等美味怕是千金也不换吧。
年糕板压痕
年糕板压痕
自伍子胥的“城砖”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的年糕,年糕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尽管手工年糕的技艺已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所替代,手工制作师傅也因岁月的消逝而渐行渐远。现代技术抹去了儿时全镇人一起做年糕的壮观和热闹,甚至撕裂了乡亲邻里间难得的交融纽带。但只要“年糕”两字出现,实体的散发着米香的年糕还是我们舌尖上的佳品,那么磨旧岁月里那些与年糕相关的人事和温馨依然离我们很近很亲。
时光荏苒,不变的是我们丝丝的怀旧情愫。一抹缱绻的乡愁,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年糕。
文字/设计/排版:鲸鱼
摄影:徐烽
来源:慈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