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的时候有没有吃过驴打滚儿,可能北方的朋友都见过,南方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吃过,我们小时候尤其是在北京天津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个穿白大褂的大爷推着个自行车,然后在后面用松紧带绑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子里面有序的摆着一块块粘了黄豆面的驴打滚儿,中间夹着新鲜的发亮的红豆沙,记得小时候我们总会追着老大爷的自行车跑,因为那时候的零食没有这么多,驴打滚儿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零食中的贵族,如果谁能够天天吃这种绿茶粉的话,那简直是太幸福了。
如今这种零食越来越少见了,也没有了推自行车的老大爷在坊间售卖了,也没有了小时候熟悉的吆喝声,以前的走街串巷,沿街吆喝的情景只能作为我们的儿时记忆了,我也相信大多数80后和90后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可能现在的小孩子也很少吃到正宗的驴打滚儿了,而我也很久没有吃了,因为很少有卖的,幸好妈妈还保留着这个传统的手艺,前几天就突然想吃妈妈做的驴打滚儿,因此特地回老家吃了妈妈做的驴打滚儿,仿佛瞬间就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
虽然妈妈做的驴打滚儿没有小时候外面卖的那么正宗,但是口感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用的食材也是比较简单的,下面小编就分享一下妈妈制作驴打滚的具体的制作方法,大家想吃的可以就地取材去做一下。
点击准备食材:清水克是用油三毫升,豆沙馅克,黄豆面克,糯米粉克
制作步骤:第1步,首先将准备好的黄豆面在锅里轻轻翻炒一下,炒熟了的黄豆面是非常香的,在炒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小火进行炒,然后不断的搅拌翻炒将其受热均匀,直到黄豆面发黄之后散发出了香味儿,就说明黄豆面已经炒熟了,这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第2步,将炒熟的黄豆面过筛一下,使黄豆面更加细腻,将那些大颗粒过筛出来,在做驴打滚的时候口感会更加好。
第3步,将糯米粉倒入碗中,然后倒入适量的水边倒水边搅拌,将它搅拌均匀,直到搅拌成没有颗粒的面糊,在小面糊的时候尽量使面糊皮薄一些,然后准备一个不锈钢的盆在里面铺上一层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刷上一层玉米油,这样在糯米团蒸熟之后就能方便取出。
第4步,把和好的面糊倒入不锈钢的盆里,然后放入蒸锅中争执5分钟之后取出,然后在案板上放入过滤好的黄豆面,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面放到黄豆面儿上,在糯米面上充分蘸满黄豆面,然后用擀面杖将糯米面擀薄。
第5步,准备好适量的豆沙馅儿,然后可以在豆沙馅里放入一些香油,这样的话吃起来会更加的香,然后将豆沙馅儿搅拌均匀之后把它均匀的抹在擀好的糯米饼上,涂抹均匀之后,用手将它卷起。
第6步,选好之后再均匀的撒上黄豆面,然后把刀子蘸上水开始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打滚就制作完成了,
“驴打滚”从做法到叫法都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抻着脖子喊出来的儿化音、形容驴在地上打滚沾了一层泥的具象表达,无不代表了古老的满洲文化与沉淀的历史传承。作为满洲地区的传统小吃,驴打滚最早起源于承德,因为那里出产一种黍米,当地人被称为黄米被人们广泛用于蒸年糕等粘制食品,恰巧满族人又比较喜欢吃零食,因此驴打滚儿便是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产物,而关于它的来由也是众说纷纭的。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御膳房的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