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起床,牵着一条胖胖的柯基出门遛弯回来,天还没亮。裘晓丽通常在这个时间,打开手机查看外卖平台的订单评论,然后逐字逐句地回复,一条三百字的留言,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有时要花三四十分钟。
回复留言这件事,裘晓丽已坚持了一年多。她会给每一条评论和点赞都回上两三百字的“小作文”,除了反馈客人评论里提到的问题,更多是她个人的“日记”,内容涵盖店里的状况、看过的书籍、电影、新闻故事,还有儿子在学校里发生的事,甚至是最近的天气和心情。
裘晓丽形容自己的这些行为“看起来既另类又矫情”,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对她来说,这代表她的一份心意,“这些举动如果能温暖到一个客人,也是一种成功”。
把路边摊生意做成温柔的小店
下午三点半的阳光透过玻璃门跳进店里,跟着阳光一起进屋的,还有常来买烧饼的王先生。每次王先生走进这间20平方米大的温馨小店时,裘晓丽都在高脚凳上伏案看书、写字。见客人进屋,她抬起头报以一个大大的微笑。
王先生照旧点了一份牛排煎饼,付款22元。他的儿子在旁边的五常小学上学,每天下午四五点,王先生会来裘晓丽的店里买份煎饼,再去接孩子放学。
裘晓丽年生于嵊州崇仁古镇,抚养着一个12岁的儿子。她喜欢阅读观影写作,老了想写本书。一猫一狗一屋子书,读书写字琴棋书画,这是她理想的生活。
为了这个理想,裘晓丽决定辞职开一家店。她个人钟爱小吃,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看当地的特色小吃,在众多的餐饮品类里,她看上了煎饼,于是打算开一家煎饼店。一来是希望自己能掌握一门手艺,老有所依,二来是希望开店后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既然要当成一门手艺,那就要找专人去学。”裘晓丽这样想。年夏天,裘晓丽付了元加盟费,带着儿子去北京的美妙食刻功夫煎饼总部待了两个星期,学会了做煎饼。
提到煎饼,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马路上流动摊贩卖或是小档口在做的街边小吃。可裘晓丽认为:“不是只有咖啡馆、茶馆才能开得有意思,煎饼店也可以把它开得很文艺、小清新。”她不仅在店里配套了干净的桌椅,装饰了许多绿植,还在墙上放满了书,布置得温馨且富有文化气息。曾有客人好奇地走进来问:“这是一家花店吗?”
裘晓丽的煎饼店不重装修,她把心思主要花在产品上。这一点,从裘晓丽的外卖主页便可以窥见一斑。因为“要说的事项太多”,她在菜单栏里专门做了一个类别用来放公告,详细地描述了店主的情况,公示了店内食材的品牌、购买渠道等,顺带还写上了对顾客的祝福。
点开裘晓丽的网店主页,就好像进入了她的实体店铺一般,处处可见其用心之处。而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评论区一栏,在这里,她洋洋洒洒地写满了故事,有自己的、别人的、道听途说的。在这里,有客人发自内心的赞美,也有她衷心的祝福,没有一条是重复的;从中可以读到母亲般絮絮叨叨的叮嘱和鼓励,也能感受到少女般伤春悲秋的自言自语。有客人把收到的餐品拍照放到评论上,感谢她手写的祝福。也有客人说,尽管素未谋面,也能感觉到,“店主真的是很温柔、也很认真在生活的一个人啊”。
一年前的夏天,裘晓丽在一个心情十分低落的下午突然接到一通陌生电话,“你的年糕手卷真好吃啊,你是哪里人?”两人就聊了一会儿天。
这个电话让她又惊又喜,深深感受到陌生人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能传递的力量。那天之后,她开始认真回复每一条好评,没有东西可说了,就在回复里写随笔。随后,她又开始在外卖包装上手写祝福、贴小红花,“我很喜欢杭州,希望能通过传递一些温暖,来给这个城市增添一抹色彩。”
裘晓丽的客人黏性很强,有很多都是像王先生一样买了好几年的人。在外卖平台上,偶尔看到熟悉的ID和配送地址,她会会心一笑,“已经清楚记住了他们的口味偏好”。
这一年多来,裘晓丽坚持回复每一条评论、点赞,即便只有一个好评标识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评价,她也会给对方认真回复一条两三百字的“小作文”,一年下来,“没有10万字也有六七万字了。”
从房产销售到煎饼店老板
一个“社恐”的逆袭之路
读过裘晓丽文字的人,大概都会感到好奇,这样温柔的、在评论里谈笑风生的、热情开朗的店主,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评论回复中,她说自己其实是个十足的“社恐”,内向又腼腆。
一直到现在,裘晓丽依然是一个说话声音很轻、不敢与人对视的、胆子有些小的人。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曾经从事了十余年的房产销售。
初入房产销售行业的两三年里,裘晓丽每月只能拿着元的底薪。后来她就一本又一本地买专业书来看,上各种各样的网课,然后跟在业务能力强的同行后面偷学。凭借着喜欢和日积月累的努力,裘晓丽用两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不会到会,然后用十余年的耕耘实现了月收入从3位数涨到6位数。
尽管有十多年的销售经验,但裘晓丽并不善于经商,为此交了很多“学费”。店铺选址时,裘晓丽在上班路上看到五常街道刚建成的乐天城正在招商,也没考虑多少就选择了入驻,租下一个60平方米的门面,投入十几万元开了家“美妙食刻功夫煎饼”,还把老家的妹妹叫过来一起做。因为面积太大、投资不合理,持续亏损,开了七八个月之后,裘晓丽选择关店,妹妹也回了老家。
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休整一段时间后,裘晓丽在乐天城又找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铺子重新开张,小店的成本投入不高,一年租金降至4万多元,压力减轻了很多。
同时,裘晓丽也转变了开店的思路,“只想着赚钱是开不好的,因为压力太大了,每天想着亏盈,这样子坚持下去很累的,应该静下心来把心思更多放在产品和服务上。”
光是做煎饼的面粉,裘晓丽就尝试了很多种。为了调配出大众喜欢的口味,她采购了各种酱料尝试味道,反复向客人征求意见。受到家乡美食年糕饺的启发,裘晓丽和员工娜娜一起研发了店里的特色产品年糕手卷。常常有台州人吃到后,误以为这是台州嵌糕。想起家乡的味道,她会耐心地给客人解释其中的不一样。
面对客人提出的一些特殊需求,裘晓丽不计成本也会去满足。比如王先生点的牛排煎饼,在菜单上其实找不到,这是他的“特别定制款”。王先生的儿子是一名运动员,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他想让儿子吃得健康一些,裘晓丽就特地为他把煎饼里的鸡排换成了牛排,也不多收钱。“开一家温暖的店,做一个温暖的人。”看似普通甚至有些被用烂的一句slogn(标语),裘晓丽听到了心里,也化作了实际行动。
有了良好的口碑,店铺即便从不做推广引流,也在各大平台上收获了满满的“五星好评”。而老家的父母,也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如今默默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她,加在年糕手卷里的笋干、萝卜丝,都是两位老人去山上找来、晒干寄给她的。
我希望这个店可以一直开到老
开店3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但有无数温暖的小事让裘晓丽深受鼓舞,她说在情绪低落时翻翻客人的评论、点赞,心情也会转阴为晴,满血复活,也因此由衷地希望食物可以治愈对方,温暖对方。
裘晓丽的客人,除了附近的学生之外,以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为主。她在长桌上放了很多小玩具、铅笔、本子等,夏天的时候还会泡上一壶茶。一些学生放了学在店里玩时,可以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墙上的书是她精心挑选想分享给客人的。
最近,她常常把一本《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放在桌子上,“希望停留的客人尤其是正在恋爱的女孩子能看一看。”有些客人常常来找她借书看,也有客人搬走之前会来给她送几本书。
煎饼店内一角
店里固定每周二休息,这一天她就会在图书馆泡上一整天,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与此同时,她也有了更多陪儿子的时间。开店之后,裘晓丽给儿子养了一条柯基犬,后来又多了一只猫,每天晚上陪着儿子和猫狗玩。
这样快乐的生活,治愈了很多不开心,而这也得益于一个她最常提到的人,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裘晓丽唤她“娜娜姐姐”,是她招到的店员。在她的帮助下,经过反复的试验,店里的产品已磨合得差不多。“小姑娘做事很认真、特别有耐心”,裘晓丽常常忘记的事项都是她在提醒。有她在,小店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裘晓丽可以放心地看书写作、陪儿子。
娜娜姐姐(左)和裘晓丽(右)
年伊始,裘晓丽很认真地给自己列下了一连串目标,整整14条,包括“把店开好,成为一家特色小店”“多回家看父母”“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写篇随笔”“去医院看好牙齿”……其中的7条已实现,剩下的部分将被放弃,还有一部分将继续出现在她年的目标里,其中最为醒目的一条“实现盈利,减少负债”,让她不禁叹了一口气。
裘晓丽的铺子不临街,所在的商场原来以教育培训机构为主,双减政策之后,人流量大减。今年4月,房租即将到期,裘晓丽有想过闭店,但每每看到客人们真诚的留言,就十分纠结。虽然开店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赚钱,但考虑到儿子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她今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还是实现盈利。“可能会再找找别的铺子,换个地方依然以这种形式开下去,但是我很喜欢这个店,如果可以,真希望可以一直开到老。”
实体商业被称为社会的“毛细血管”,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无数怀揣梦想来杭州奋斗的年轻人,选择从社区店开始努力,且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在角落里开店积蓄力量,并一步步向外拓展。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见习记者曹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