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忻州的年糕
TUhjnbcbe - 2023/9/27 18:16:00

牛哞阵阵辞旧岁,虎啸声声迎新春。

在我的记忆中,忻州的年糕就是春节最好的象征。年糕是家乡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色象征*金,红色象征日子红火。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为期盼来年生活水平提高、事业上步步高升、孩子的个子一年比一年高。

年糕寓意吉祥又很好吃,却来之不易,要想吃到香甜的年糕,不付出辛勤的汗水是不行的。主要有3类:第一种是黏枣糕,主要是用*米面和红枣做成;第二种是油糕,主料也是*米面,但是需要油炸,故而得名;第三种是花糕,由小麦粉和红枣做成。

黏枣糕和油糕主要由*米面做成,*米面由*米碾制而成。那么,*米来自哪种作物?也许现在很多成年人都说不准。*米实际出自五谷之一的黍,果穗未去壳的籽粒黑白红*青都有,中医上有五色补五脏之说。这种作物产量不高,尤其是在过去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再加上鸟虫旱涝风等自然灾害,收成更是少得可怜。清楚地记得,翻耕土地种黍时,愣是把驴给累坏了。

种黍的时候也有讲究,除了不能误了农时,还得把握好下种的量,稀了产量受损,稠了间苗费劲,恰到好处才行。黍种在地里后,必须用圆形撴子(一种碾压土壤保墒的石轮)压实土壤,后期还须进行田间管理:间苗、除草、施肥等。成熟的黍子秸秆微*、果穗低垂,像害羞的女孩。微风吹过,果穗的波浪荡漾着,像丰收的海洋!这时候就必须及时收割了,如果遇到大风天还得抢收,否则穗上的籽粒会被摇甩磨损落地。

黍收回来后,需要做的是脱粒工作。过去,脱粒机未普及,黍、谷子、小麦、高粱等只能用牲畜或人力牵引碌碡来碾压脱粒,脱粒的场地一般选在窑洞顶,先把黍穗子均匀地平摊开来、晾晒风干,就可以用碌碡碾压脱粒了;如果量不多,便可以直接用一种叫“连盖”的农具拍打脱粒,不用碾压。在脱粒的过程中还得用木杈翻挑几次,保证能把所有的籽粒挤压出来。脱粒完成后,收场也很有仪式感。

黍子脱粒后,还需要用扇车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等;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晾晒了。过去晾晒谷物的场地不足,大部分人直接把谷物摊在热炕铺的芦席片下来烘干。到了晚上,人们还得睡在鼓鼓的芦席上,虽然又湿又热、很难受,但却有浓浓的收获的喜悦。

谷黍烘干后,就要请“君”入瓮了。瓮口严实地糊上旧报纸、盖上石板,以防生虫,储藏起来备用。到了腊月,储藏好的黍便会被取出来,经过加工,做成年糕。首先,人们要用牲口牵引石碾,把黍子碾米去壳;然后,再用扇车或簸箕扬糠除秽,就能得到金灿灿的*米了。至此,每一粒黍子,历经鸟虫旱涝风等灾害的考验,承受碌碡、石碾的重压,再通过“风口浪尖”的筛选,方能“修成”*米。

用*米做年糕,需要先把*米浸泡淘洗,用石碾加工成*米面。那时候,并不是家家有石碾,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排着队碾*米面。淘洗过的*米水分多,在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碾烂的面粉会瞬间冻结在石碾上,此时,围在石碾旁的人们便开始行动了:有的用菜刀刮冻结的面粉,有的用笤帚扫,有的用箩筛,有的用簸箕撮,忙得热火朝天。

到了蒸*米黏枣糕时,人们用旺火把锅里的水煮沸,在木头或竹篦子上铺纱布,先把*米面抟成块状,挨着摆满笼篦,然后均匀地撒上面、枣、糖,遇到*米面少的时候,人们还会往里掺和点玉米面。看到大部分白气冒上来后,再撒第二层、第三层……最后盖严锅盖蒸。蒸出来的*米黏枣糕要趁软切片,时间一长就变硬了,等到吃的时候再把它放蒸笼里一蒸就又变软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把增加甜味的糖精用白糖代替;有时还把煮熟的红豆撒进*米面中,蒸成独具特色的红豆年糕。

如果做油糕,就把*米面加水和成面团,捏成窝窝头蒸熟后,再加工成长环形坯,吃的时候用油炸一下,外焦里嫩,香脆可口;或者擀成圆薄片,包上煮烂的红豆或各种馅,用油煎炸,做成酥脆香甜的油糕。说完黏枣糕和油糕,再来说说花糕。把蒸馒头用的面擀成厚圆片,上、中、下3片1组,圆片外缘之间镶嵌红枣,蒸熟即是花糕。

上述几种忻州的年糕,做成后往往先摆供祭祖祭神,表示对祖上的感恩和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过年时,事宴上,年糕常常用来待客,走亲访友也是上好的礼品,寓意吉祥,广受欢迎。春节吃年糕,吃的是福糕、寿糕、喜糕,人们在欢天喜地的浓烈氛围中祈福、接福、纳福、惜福,日月流转,岁序更迭,年糕永远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图:米广弘)

1
查看完整版本: 忻州的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