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还小的时候,有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吃饭的时候,年糕不小心撒了一些在地上,糕爸看到就随口问了句“怎么搞的?”
这个时候,年糕做了件特别招打的事:又舀起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又掉到地上了。
糕爸顿时怒不可遏,觉得他这是“挑衅”,眼看就要爆发,年糕都被吓哭了。
我赶紧走过去抱住年糕,用平静的语气问他:“你干嘛要故意把饭倒到地上?”
年糕委屈的回答:“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的,我要给他示范看是这样掉到地上的!”
不知道看到这个故事的你,现在是怎样的感受?
反正我当时特别庆幸:还好,我给了孩子说出想法的机会。
我把这个故事和当时的一些反思,写进了我的新书《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中。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小故事,不但记录着我真实的生活,也是跟大家分享我这几年的育儿心得。
之所以做这样一件事,是因为我从来不敢小看育儿生活中的“小事”!
就像撒饭这件小事一样,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
孩子也不可能在一次次沟通中明确知道——他可以把想法说出来。也许有错的部分,但是爸爸妈妈会听到,会帮助他。
它代表了父母是不是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孩子。更是一切良好亲子关系的起点,是一个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础。
1
接纳是老生常谈,能做到的人却寥寥可数。
曾经在一个孩子的体能课上,发生过这样一幕:有个小男孩哭着说不想学。他妈妈劝了一会儿没效果,就开始说:“现在你心里面是不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想学,一个不想学?”
孩子点点头。
妈妈问,是谁赢了啊。孩子说,不想学的小人赢了。
本来我觉得这个妈妈很厉害,一定是了解过儿童心理,学习过游戏育儿。谁知道,她下一秒却拉下了脸,很不高兴的对孩子说:“不行,必须是说想学的赢了,只有这一个结果。”
真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都想成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家长,但当挑战真的来临的时候,你是不是真的能接受孩子和你的期望不一样?
当孩子胆怯、焦虑,你能否接纳他的情绪,跟他一起面对?
如果这不是孩子想要的,你能否接纳孩子跟你想要的不一样,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她?
真正的接纳,一定是以充分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前提。
否则就会像案例里的妈妈一样,把育儿方法当成了驯化孩子的套路。当他感觉“说了也没用”“不会被理解”,他会慢慢关上自己的心门。
一位心理咨询师对我说过:每个青春期跟父母爆发剧烈冲突的孩子,都有着不被理解和接纳的童年过往。
当沟通失效的恶果逐渐显现,再想解决问题就难多了。
2
真正的接纳,充满力量,让孩子受益终生。
央视前主持人、教育投资人张泉灵曾经在采访中分享过自己的童年经历:“我小时候非常胆小,胆小到在幼儿园想上厕所都不敢举手,常常因为尿裤子被送回家。”
可是张泉灵非常幸运,老师对她没有责备,而是理解了小孩子不敢举手的恐惧,告诉她:以后上厕所不需要举手,可以自己出去。这等于是撤下了孩子身上的一道枷锁。
老师还发现,这个孩子虽然胆小,但是模仿能力特别好。于是把她带上舞台,让她去参加表演,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这之后,张泉灵继续参与表演、配音,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也渐渐变得自信。
可以说,老师在某个关键节点上的理解和接纳,几乎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向。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是个被领养的孩子,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又爱调皮捣蛋。但他的养父母并没觉得他是个“问题”孩子,而是以极大的爱给他以包容。三年级之前,乔布斯被学校遣送回家3次。但是他养父觉得,这不是孩子的错,是老师没教好。
他们只是蓝领阶层,经济条件并不算多宽裕,但是愿意拿出全部积蓄给乔布斯读昂贵的私立学校。还接受他在车库里鼓捣着据说“能改变世界”的玩意儿。
如果说当初乔布斯的养父母给他的反馈是否定和质疑,也许今天我们手中就没有iPhone;
如果当初幼儿园老师对张泉灵说“你为什么尿裤子”“为什么不会举手”,也许那个胆怯的小女孩就会更加胆怯,更不会站上舞台……
无关乎给孩子报了多少兴趣班,买多贵的学区房,带他去多少国家旅游……孩子首先需要父母、老师给予的帮助,永远是理解和接纳。
3
接纳是起点,终点是良性的亲子关系。
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本质。抓住了本质,才能从容。
这是我写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