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时代,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年糕,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高高兴兴”、“步步登高”、“年年高升”,预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更好。在有电动做年糕出现前,年糕和麻糍是完全借助人力打出来的。
在我孩提时在村里还能看见打年糕的专用工具,一是石臼,由一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中间凿出一个大洞,洞底呈圆弧状,象炒菜锅的锅底,磨光,比脸盆还大。配套的是用来捶打的槌头,用很结实的木材制作,圆柱形,碗口那么粗,下端也呈圆弧形,上部三分之一处安一横的木把。将蒸熟的糯米和粳米粉用石捣臼反复捣捻,有一定粘度后再用刀具切出相当的一团,然后用木制的模具用手按妥再倒出晾在一边,如此反复,费时费力。后来出现了电力做年糕机器,手工的方式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电动机器方便的很,只要将蒸熟的粳米粉倒进电动斗里,“哗哗”一侧的年糕就流了出来,只要判断好合适的长度,用刀切割就是,“噗”下去,一条年糕就成了,虽然韧性比不上手工捶打的结实,但是速度却是提高了千百倍。
做年糕的那天对于长辈来说异常忙碌,而孩子们却是望眼欲穿等着吃年糕。长辈们在几天前就必须先浸泡好糯米和粳米,要酿得发白发涨才行。机器安置好的那天,家家户户把泡好的米沥干水倒在箩筐里挑到加工点等候。空气中飘着米团的清香,机器马达声震耳欲聋。刚开始机器先把米打成粗米粉,热蒸汽再把粗米粉蒸成米团。米团扔到年糕挤出机里,至少两次。米团从挤出机长长的管子里出来了,样子很像白白、柔软、长长又热乎乎的棍条。第一次从挤出机里出来时,直接把长的的米团棍扔回挤出机的漏斗里。等到米团再次挤出来的时候,师傅们就一手握住米团棍子,一手拿着菜刀,手起刀落,飞速地将米团棍子切成一段段、长度相等的年糕条。在一旁等待的孩子们早已经咽着口水,垂涎三尺。等轮到自家的时候,就叫师傅扯上一段热乎乎的糕条,赶紧塞进嘴巴,糯糯乎乎的,还没等嚼上几口就下肚了。有的猴急的咽得太快了,直接溜到肚子,烫得眼泪直掉。但是还是经不住美味的诱惑,没等眼泪流出来又咧开嘴笑了。年糕刚做出来要先晾在竹席上,两边翻翻不让它粘住。等不粘了,就可以叠在箩筐里挑回家了。刚做的年糕是软的,很好切,糯口韧性好。放置几天后,就渐渐变硬了。这时就要把年糕浸泡在大水缸里,留着日后食用。年糕可蒸可煮可炒,味道可甜可咸,制作简单,着实让人喜爱。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