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明天(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这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北方人冬至时吃饺子,跟过年一样的待遇。我们杭州人就吃年糕、喝米酒。
12月16日是个大晴天,清晨六点,年过七旬的李智根老伯伯就喜滋滋地带着老哥们出门了,他们的目的地是余杭彭公长岭村靠近径山那一带,某座山上的某处山泉,更具体的信息,不好意思,就像他们手上那张酿酒的酒曲配方,不能告诉我。我能知道的就是李老伯每年冬至前都要酿几缸米酒,等到新年元旦那天,在自家店里开缸,高高兴兴喝一顿,这是他20多年来的习惯。
而在余杭鸬鸟镇,专业做年糕34年的章小花,这几天也忙得脚不沾地,她的小土年糕坊在镇上也是首屈一指,日产量直线上升,即将迎来一天一万斤的高峰期。
至于我,要先买年糕,再预订一些自制米酒,顺便开始吃补品(膏方或者阿胶膏),吃货的标配搞定,“冬至大过年”!
给大酒缸盖上大棉被
古法酿酒全凭经验
冬至酿米酒,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李智根老伯伯掐着日子算好,提前十天开工,动手酿酒。
就在南山人家宽敞的院子里摆开阵势,洗干净的糯米要先泡上一天一夜,每一颗糯米都泡到饱满,再倒进一个大木桶,加水后抬上炉子蒸;蒸到半熟,抬下炉灶快速加冷水降温,同时将木桶里的水分沥干。
蒸糯米
事先准备好大缸,外面还要先包上厚厚的棉被,把糯米倒进大缸,加入酒曲,仔仔细细地搅拌均匀后就盖上盖子,包好棉被。接下来的三天就是自然发酵的过程了,其间这个大缸的盖子是绝对不能打开的,我看着那自带喜感的棉被,就问怎么知道几时要加水了呢?
李老伯说:“你过来闻闻看!”果然走近一些,即便是隔着棉被,都能闻到清洌的酒酿香,就是甜酒酿的那个香味,让人精神一振。打开盖子,可以看到“糯米饭”中间有一个圆洞,旁边还有小“气孔”,表面看上去也跟我们平时菜场里买的小钵头甜酒酿差不多。
不过李老伯说这两个用的酒曲不一样,他费力将山泉水倒进酒缸——这是村子里老人教他的酿酒法,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酒曲也是老人提供的(配方严格保密),一定要用村子所在的那座山上的泉水,在眼下这个不到10℃的气温条件下,必须等足半个月,才能酿出那个味道。
加山泉
前期蒸米、沥水、加酒曲的工作我没到场,单我看到的把余杭运回来的山泉水倒进酒缸,再拿着长杆搅拌,就是个力气活儿。至于糯米的处理、发酵的要点、加水的比例、酿制的时间,这些则是技术活儿。
李老伯时不时在小院里围着那三个酒缸打转,如果气温升高几摄氏度,还要指挥大家把酒缸搬到阴凉地儿,与前面发酵时需要温暖的条件不同,加水后如果“天气热一点或者太阳晒到,搞不好酒就会发酸”。
在整个酿酒的15-18天时间里,有各种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发酵后要加多少水决定着成品酒的浓度与口感,李老伯跟我说“全凭经验”。等元旦那天把这一轮酿好的米酒打出装瓶后,他还要把剩下的“米酒渣渣”收集起来带到打水的那个村子里,再经过一轮有点复杂的酿制,最终成品为自制烧酒,真的一点也不浪费啊。
做年糕的机器都自己做
冬至前后每天一万斤
杭州人爱吃年糕,豪华一点的可以做*鱼年糕甚至甲鱼年糕,家常一点的就韭菜肉丝炒年糕,再质朴一点就年糕菜泡饭(一定要加猪油)。
我以前对做年糕的理解是这样的:做年糕要先把糯米粉用水拌好,上蒸桶蒸;蒸好之后就要放在石臼里打了,抡着大木榔头打几下,再由另一位师傅把年糕翻个身。经过轮番敲打,面团就在木杵的捶打下不断地翻卷成型。
如今这样的制作方法,可能是表演意义更大,专业的年糕加工坊,早就用上机器了。那天我在鸬鸟镇采访年糕大户章小花,她这么跟我说的:“到今年我做了34年的年糕,我们老早就用机器了,呐,就这个机器也是我们自己做的呢。”
鸬鸟镇上有好几家年糕作坊,章小花的小土年糕坊现在12个人,工作日产量大约斤,周末斤,最靠近冬至的这两三天,每天要做多斤。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忙碌一直要维持到春节前。
离年糕坊还有几步远的时候,就能闻到浓浓的米香,可以说这是我闻过最强烈的米香了,再配合现场的腾腾热气,门口晒着一板板的年糕,给人一种过年的温暖。
他们的制作工序大概是:先将米泡两三天,然后磨成粉,米粉放在桶里蒸大约六七分钟,蒸熟变成糕花,倒进另一个桶一边搅拌,一边让它通过一根管子,出来就是长条状,旁边一个工人大剪刀一剪就是一块年糕。如果出来的不够匀称,就“回炉再造”。
热气腾腾的年糕
小土年糕坊有三种年糕,分别是纯粳米、纯糯米和三七年糕(七分粳米、三分糯米)。我站在旁边为买哪种年糕而发愁,章小花给了建议:粳米的可以用青菜、冬笋、肉丝等做炒年糕,糯米的一般适合做油炸年糕,或者做汤年糕、烧泡饭,三七年糕可以放汤也可以炒。嗯,听下来就是三七的更百搭。
晾年糕
现场看到不少人开着车来买年糕,一买就是后备厢装满的。现成的20元装、30元装两种,摊到单价是粳米年糕3.2元/斤,三七年糕3.5元/斤,糯米年糕3.7元/斤。
章小花说要放一点盐的,“这样放得牢”,也就是利于保存了。她给我拿了一小段刚做好的年糕让我尝尝看,热热的、糯糯的,带一丢丢咸,太好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