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共同体常常有着共同的文化之源,这种文化之源创造于一个核心的区域并通过长期的传承,包括通过*权的强制方式,通过时间和内容的规范和统一,从而形成文化的雷同或相似。但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过程,它在历史上吸纳并融入了周边许多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汉民族的文化,由于来源的差异和居住区域的不同,在历史的发展中,一方面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和环境影响下,适应生存的需要而不断被改造或变革,从而出现了地方性差异化的过年文化。
以除夕为例,在浙江宁波,传统的除夕是这样过的:
此日,城乡各家换桃符,写春帖,易门神,谓之“从新”;放爆竹谓可辟邪。余姚有送天地菩萨习俗,用道士送来的天地纸神像,先放在八仙桌上拜祀,然后在中堂室外,燃一堆芝麻杆和马料豆杆,火堆上化天地神像,意为天地神骑火马上天,马料豆杆给火马吃,芝麻杆意为保佑年年好,节节高。
此晚,各家摆“除夕酒”,亦称“分岁酒”或“午夜饭”。点香烛具牲礼,设南北果品、香若春酒,以祭祖宗,请“亡灵”回家过年。席间,父辈习惯为孩子们挟菜,共享天伦之乐,多说吉祥之词,讨新岁之彩。盘中全鱼一般不动筷,因“鱼”与“余”谐音,留之新岁,意为年年有余。酒毕,全家吃汁水年糕汤或油菜年糕汤,意为新岁油水多,年年高。吃完年夜饭,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旧时,富家分大洋,穷人分铜板,多包以红纸。孩子们将压岁钱压在枕下,慈溪一带的小孩将压岁钱压到正月初五方可取用,幼儿则用红线将压岁钱系至项颈,谓可避凶镇邪。
除夕夜,城乡各家安灶神和灶马于灶陉,焚香点烛。民间传说,灶神于十二月二十三上天,此晚下界,故各家多以酒馔祭祀灶神,俗称“接灶”。各家水缸挑满水,米缸内放置米团制作的“元宝”“如意年糕”,和一碗米饭,缸外张贴红纸,谓之“缸缸满甏甏满满米缸”。并以此占ト新岁年成丰歉、气候节令,正月初五开缸收饭,碗中见水,谓新年多雨;若米饭干燥,谓新岁多晴天。余姚有请龙风尚,多在谷仓上贴青龙图,用两爿白鲞、两只蛋,供在谷仓下面,点香求拜,祝祷明年收成好。夜晚各家紧闭门户,俗传张天师捉妖时曾曰:“八旗大人红门而进。”因“红”与“逢”谐音,野*错听逢门而进,便见门即进。各家通宵达旦高烧明烛,农户多围聚灶边,以火缸、火甏取暖,谓之“守岁”。妇女也有去庵堂寺庙坐夜守岁的,谓之修爹娘完全”。出嫁女子此晚必须回夫家,不可住在娘家,认为新灶神要下界点名入册。
同样的除夕,在不远的一百多公里外西边的绍兴,则是这样过的:
十二月三十为除夕,又称年三十夜、大年夜(前一日称小年夜)。通常在是日上午,家家均付清一切过往账目,因此,富家大都遣人外出催还欠款。至午后,各家开始忙于筹划分岁事宜,如洒扫庭院,换桃符门神,张贴春联,并于堂前悬挂祖宗遗像等。
除夕日,颇多礼仪,先行迎灶,其仪式较为简单,一般先贴新买的灶司马,然后迎神。而拜像之举,则较为繁复,自下午起,便依照世代尊卑,把先人遗像挂在墙上,前面放好桌子,上置杯筷香炉蜡烛台,系上桌帏。接着点燃蜡烛,供上酒菜,外加年糕粽子和一只暖锅。待斟酒盛饭后,便有家主亲自上香,行叩拜之礼。拜像时,并不举行奉送(如烧纸锭、佛经等)之礼。认为祖先将在家停留十八天,故自大年夜起,凡十八天之内,每天必有饭菜供奉于像前。且自正月十五日起,每晚必须在向前点燃香烛以至天明。
继拜像之后便是辞岁。这时,家家于庭院内烧桑盆,光焰烛天,爆竹声不绝,同时行叩弄礼。之后,长辈取出钱来,包以红纸,交给小辈,以供新年自行支配使用,名曰“压岁钱”。
晚餐曰“年夜饭”,吃年夜饭亦即分岁。其所所备菜饭,与像前的祭菜一样,仍是十碗,但亦有十二、十四碗的,必须成双。菜的名称十分讲究,大多含有寓意。如其中必有一碗鲞冻肉,面上盖以一个白鲞头,尊之为“有想(鲞)头”(即有希望之意),只看不吃,又有一碗煎鱼,须是整尾的,也是只看不吃,取吃过有余(鱼)之意;还有将绿笋油煮加酱醋煮,又用藕切块加白果红枣红糖煮熟,命之曰“藕脯”,“藕”读作“油”,取偶偶凑凑之意;此外,年糕一盘,棕子一盘,是每家分岁所必备的,用此两盘,读书人家寓意为“高(糕)中(粽)”,言来年必中科甲;普通人家则取意“年年高(糕)”“代代子”。分岁时,近地的亲戚及左邻右舍,互相过往,少长咸集,群坐欢饮,曰“吃分岁酒”。待亲朋走后,家家关门放爆竹,谓之“关门爆仗”,有些人家终夜围炉而坐,俗谓“守岁”。
两地既有相似的文化,如年夜饭、守岁、迎灶神、祭祖先等,但更多的是差异性的文化,如宁波用芝麻杆马料豆等送天地菩萨,在绍兴就没有;绍兴的催还账文化,在宁波就没有;宁波的占卜年成的青龙习俗,绍兴就没有;绍兴的高(糕)中(粽)象征,宁波也没有表达;宁波的年夜饭更多的是家庭的团聚,而绍兴的则是请来亲戚和左邻右舍共享;宁波出嫁女在大年三十必须回娘家,绍兴则没有明确的禁忌等。这些差异性的过年文化,构成了地方性文化的认同,也是区别两地民众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一种标杆。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方面这种差异性的文化在核心内容方面随着交流的频繁而日益趋同,另一方面,又由于人们在文化心理上对于自身文化认同的需要而日益强化着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比如年夜饭的食物构成的差异、食物具有的文化象征的差异、祭祖方式的差异、祭灶的差异、牺牲人员等祭品的差异,等等。人们相信,正是这种差异,完成了宁波人过年文化或者绍兴人过年文化或者杭州人过年文化或者温州人过年文化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在浙江的所有区域,尤其是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一些区域,都存在着鲜明的过年文化特色内容,人们在各自区域传承着这些文化,同时也通过现实差异化的实践和认同,强化着这种地方性的过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