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糖糕是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一种独特的特色传统年糕,可以说是青田第一传统名产,历史悠久。过春节或娶亲人家都是必备的食品和聘礼。青田糖糕是一种依靠手工制作、用柴火烧十多小时蒸熟的糕品,是青田当地自古盛行最具代表的传统名吃。每年的农历二十过后,或者是过了小年夜即拜祭灶神爷后,挨家挨户就开始为捣年糕的事忙碌了。过年吃糖糕的事我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做年糕的热气腾腾的气氛,最令人向往又让人回味无穷。甜甜蜜蜜过新年,期盼往后年年高。在丽水,春节期间很多地区都会制作糖糕。其中,以青田糖糕最为有名。
青田糖糕过去吃青田糖糕代表着喜庆与隆重,由于蒸制青田糖糕耗时费力、做工讲究,通常只有两种情况才可以吃到糖糕。一是作为重要的春节传统食品。临近大年除夕,家家户户锅灶里柴火旺旺的、蒸笼冒着腾腾热气的情景,令人向往而回味无穷。二是过去婚娶新娘时的必备聘礼。男方要给女方送糖糕,并且要凑双数讨个吉利,具体数量要看男方家庭的实力和气量。在青田,“把你兑糕吃咯”于是就成了和未婚姑娘开玩笑时的一句话。糖糕的做法,是将糯米粉和早米粉参合在一起,加上红糖和箬业汤拌和,然后放入铺好了箬叶的蒸笼里蒸,一格或者两格一般需要蒸8至10小时,如果三四格的话,需要二十来个小时。
青田糖糕《青田县志》中记载,糖糕做法最早为春秋战国时吴国名家季札所创,后季氏一族因战乱隐避迁入青田境内,从而使糖糕这一传统名产的制作方法得以流传下来。在古代,将小麦、番薯、玉米、大米等粮食研磨成粉,放在蒸具上蒸熟,这是青田糖糕的前期雏形。在农耕时代,这种蒸糕因为在自然条件下便于保存和携带,农民上山下地地劳作时常带将此作为随身干粮。唐宋时期,青田人开始取山上的毛竹编做蒸具,采摘悬崖边的箬叶作铺垫,以番薯粉、米粉为原材料制作糕点,后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了今天的青田糖糕。青田糖糕外观均为圆状,形同磨盘,大小厚薄由竹制蒸笼屉的规格而定,传统标准为直径2尺多、厚约15厘米、重25公斤左右,糖糕以米粉、五花肉、冰糖为主料,根据不同喜好配以、红枣、花生、芝麻调制出多种口味,色泽金*带红,香气诱人,吃起来美味可口,甜而不腻。
青田糖糕青田糖糕品种多样,一般是糯米粉加红糖,叫糖糕;掺些番薯丝,叫做番薯丝糕,中间夹些五花肉,叫肉糕;还有可以随自己口味加点花生、红豆、红枣和桂花等等,品种繁多,口味各有独特之处。过年做糖糕在青田是民俗常识,蒸糖糕用青田话讲叫“炊糕”,这与“泡豆腐枣”一样是过年必须要做的仪式性的事情,家家户户概莫例外,好像青田人过年的喜庆气氛就是炊糕,所炊出来的。炊糕的日子,基本上会定在农历12月20至12月29之间。在立春较早的年份,要赶在立春之前做,因为糖糕炊好要吃上很长一段时间,青田人相信冬水炊糕可以保存更久,不易霉变。事先磨好的米粉(糯米、晚米都可以,再怎么不够用番薯丝粉)要用箬叶煮出来的汤水拌和。在掺糕粉时,要加入煎好的糖浆,花生等东西,若炊肉糕,要放入腌好入味的大块五花肉;若炊豆糕,就加浸泡好的赤豆等等。
煮过汤的箬叶要整齐地码放在蒸笼里。当然有一个细节是万万不可忘记的,那就是在蒸笼四边要对称放置四节中空的竹管,以便把锅里的蒸汽导入蒸笼,否则糕是炊不熟的。掺好的糕粉放入铺好箬叶的蒸笼,用手弄平,在表面放几枚红枣果脯就可以上烧柴的镬灶蒸了。一般要蒸上8至10小时,很费时的。
青田糖糕糖糕趁热吃的话软糯可口,冷却后切块干嚼也别具风味,深受青田人的喜欢。糖糕的制作过程复杂费时,还要用烧柴灶来蒸,是典型的“农耕形态”食品。如今,送糖糕作聘礼已在青田民间婚嫁场合上难觅踪影,但在农村过年时家家户户做传统糖糕的习俗依然很流行。由于受条件限制,青田城里居民过年一般采取订做和购买糖糕方式保留了这一传统。虽然家家炊糕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但糖糕作为年节喜庆的象征却并没有改变,人们到过年的时候还会想到糖糕、想吃到糖糕,这是带有地方文化意味的物质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就有市场,每到腊月,青田都会有人做糖糕生意。而且,由于真空包装等保鲜技术,在糖糕生产中得到运用,现在,青田人可以一年四季都可吃上糖糕。小伙伴们,在丽水,春节有一种家乡美食叫“青田糖糕”,口感软糯,你吃过吗?
延伸·推荐
在福州,春节有一种家乡美食叫“米斋”,你吃过吗?
春节临近,合肥人的家乡美食“蛋饺”,你吃过吗?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亳州这一天要蒸大馍!
福州人的春节,离不开一块年糕!
在合肥,春节有一种家乡美食叫“糯米圆子”,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