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忆老北京切糕年糕钱的历代传人往事如今
TUhjnbcbe - 2023/7/7 19:41:00

对很多老北京来说,“年糕钱”再熟悉不过,美味可口的切糕,令很多人印象深刻。多年前,我与“年糕钱”的几代传人住在一个院子,双方的长辈既是同行又是世交,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我不仅能抢先品尝他们制作的美味,还对他们的历代传承非常了解。

作者:刘连良

先说他家的字号,他们原本并不是叫“年糕钱”,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改的名。以前钱家在牛街的“姓氏小说”里叫“棚钱”。很多资料都介绍过“年糕钱”的来历:清同治年间,牛街人钱启承以售卖油酥火烧为生,其子女也多操此业。实际上,这些都是他们的第二职业。钱启承及其子女最主要的手艺是搭棚。此为两代“棚钱”人的来历。

钱氏搭棚的这门手艺也是历代相传,深谙此道的钱氏第三代传人、曾与我同住一个院的邻居钱德亮先生跟我说过,老北京搭天棚的历史悠久,一应之事全由棚铺负责。

从钱启承的三子钱宝文开始,拓展出了切糕生意。他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的长方案板放置着五彩缤纷的切糕,然后罩上玻璃罩子沿街叫卖,到冬天,车上还带一个小火炉,随时加热。钱宝文后来娶麻氏为妻,育有三男二女。长子钱德兴、次子钱德亮、三子钱德才,长女钱莲香和小女钱莲珍。

钱德亮在年少时,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搭棚垒灶,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上世纪七十年代,钱德亮还曾重操旧业,做过架子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钱二哥(我们叫钱德亮为二哥)帮我家盖起来一间宽绰敞亮的厨房。

作为“年糕钱”的传人,钱二哥的厨艺也是非常了得。年,我在北大荒兵团的哥哥回京结婚,钱二哥不仅帮忙垒“坐地灶”,还兼任主厨。我女儿小时候,总是闻着香味往钱二伯家跑,她搬个小板凳,端着碗和勺守在钱二伯的铛边。出锅时,老人准把头一个牛肉饼放在小姑娘的碗中。他家烙的肉饼,外焦里嫩,鲜嫩汁香。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这道已经失传的美味。

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擎起“年糕钱”大旗的是第三代传人中的老三钱德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电子管厂退休的钱德才,在自家院中置办石磨,支起蒸锅制作各种切糕和小吃,他在北京城率先恢复了个体小吃门店。小店起初设在牛街马路东侧输入胡同西口处,他家的切糕,讲究料精工细,豆子全是手捡,再加上严格按传统工艺操作,做出的小吃很快风靡南城。

后来,北京小吃协会组织“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等十二家老北京名小吃移师到了后海九门小吃城,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地道小吃,这也成为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际上,依据牛街“姓氏小说”记载,钱氏依然叫“棚钱”,而“年糕钱”则是近四十年才有的称谓。不过,“年糕钱”的名字更为人们熟知。

如今,钱德才老人已过耄耋之年,“年糕钱”由其子、62岁的钱振波继承衣钵。钱振波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不仅掌握了老北京小吃的制作秘诀,还创造出了新品:“年糕钱系列小吃”,许多老北京人纷纷到后海一饱口福。

有意思的是,多年前,我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集宁出差,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家北京风味的小吃店。走进小吃店,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北京小吃店竟然是由“年糕钱”第四代传人钱振河先生在打理。小店的创建者正是北京“年糕钱”第三代传人中的老大钱德兴先生(已故)。他家这一支是年左右,从北京迁到内蒙古。钱氏的到来给千里之外的边塞小城带来了正宗的京城美食,也让“年糕钱”这家百年老字号在塞外开花结果。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1
查看完整版本: 忆老北京切糕年糕钱的历代传人往事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