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上虞梁湖的年糕作坊里总是热气腾腾,糕香四溢。一年一度的年糕文化节又将如期而至。
纯白细长的水磨年糕,切片放入锅中翻炒,配以精心烹制的小炒肉末,一碗梁湖水磨小炒年糕伴着氤氲的热气出锅,品一口,软糯可口,唇齿留香……
在梁湖街道华山居委唐建忠家中,小炒年糕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一顿满足的早餐下肚后,他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唐建忠是上虞区祝家庄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梁湖特色水磨年糕文化传承人的重要一员。他的年糕工厂,是附近村居大人孩子们最喜欢光顾的“亲子游”目的地。
一方年糕里藏着悠久的历史
“年糕虽是江南民间常见的小吃,但在梁湖,水磨年糕技艺的发明和传承,赋予了年糕更为细腻软糯的口感,梁湖年糕在清朝时还是朝廷贡品。”唐建忠告诉记者,被列为绍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年糕因为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如今在绍兴,不少家庭仍保留着春节做年糕的习俗。
而在上虞梁湖,像唐建忠这样的年糕生产企业和小作坊不胜枚举,每年10月至农历大年三十,年糕作为送礼佳品深受基层百姓和在外乡贤青睐。“最近是需求旺季,好几个附近相熟的人没有提前预订,直接过来买年糕都碰了壁。”唐建忠说,“现在起码提前一周左右预订,才能保证供货。”
梁湖年糕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让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年糕始终念念不忘?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梁湖人在绍兴城里开店卖年糕,那时的年糕是燥粉加水手捏而成,易开裂,味道也不好,因而生意不是很兴旺。梁湖有个农民叫陈培基,他见豆腐店里的豆腐又白又细又嫩,模仿豆腐制作方法,把米用水浸透,然后水磨,做成水磨年糕。他在绍兴城大街上挂出“梁湖陈协卿上白水磨年糕店”的牌子,顾客盈门,名闻全城。
祖籍上虞梁湖的清光绪右相王文韶,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总要带回特产水磨年糕进宫,慈禧尝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梁湖水磨年糕便成了朝廷贡品。
每一个步骤都有匠人的仪式感
梁湖年糕之所以能闻名百年,主要原因是它有独特的制作方法。梁湖水磨年糕必须选用优质的白粳米,俗称“泥鳅粳米”,然后用清水淘净,将糕米放入水缸中浸泡15-20天,再用清水淘洗干净。然后用石磨将糕米磨成浆,装入特制的布袋,用石块压紧,榨干糕粉中的水分,使之成为一个大大的粉饼。
然后用一种叫“滚刨”的工具将粉饼刨成粉末,再将粉碎后的糕粉装入木桶蒸熟,再把蒸熟的“糕花”倒入石臼中,用石杵或木杵碾捣十来下,然后才举起杵开始“舂”年糕。舂糕是将蒸熟的米粉舂匀、舂实、舂糯的过程,一人舂,一个翻。
一臼糕粉要舂四五十下,凡身强力壮的男丁要轮流舂,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比较机灵的人用手蘸一下水,不时捋一下杵,彼此配合默契。
做年糕的过程既是劳动,也是一种匠人的仪式。参与者需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凡是要用来祭祀的糕品,需点上红印。若有人来观看,一定要请人分享热乎乎的糕团或刚做好的年糕。半成品的糕团,在裹上一点雪里蕻咸菜,是一道非常可口的美食。
现在,梁湖年糕制作的部分工序已用机器替代人工,但最核心的工序仍由人工完成,这使得梁湖年糕依然保持软糯的特点。“因为刚做好的年糕冷却后很容易结皮并开裂,最后一道工序必须人工进行才能保证年糕条出厂后始终保持软糯。”唐建忠介绍,最后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只有从业多年的老师傅才能精准拿捏力道,热气腾腾的糕团被揉成长长一条,摘下一个个大小相当的年糕剂子,在冰冷的金属操作台一揉一拉,就定型成了梁湖年糕出厂前的模样。经过消*杀菌后,落入密封包装袋子,这款梁湖的传统农产品保质期可以长达半年。
年糕文化推进文旅融合
梁湖年糕不仅是一个特产,更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好友来访,总少不了一盘小炒年糕;“毛脚女婿”上门,捧出一碗红糖蛋年糕;除夕之夜,做母亲的总会嘱咐,“吃几块年糕,来年就会步步高”;而爆年糕花,更是儿童少年的绝佳零食……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舂年糕,掐制“糕老虎”。“糕老虎”是民间一绝,技艺高超的人可用糕花掐制如意元宝、五牲、十二生肖,以及不同的人物、动物、水果等。其中,“五牲”“如意元宝”是人们用作祭祀的供品,期盼来年丰收。
当下,随着东山湖田园综合体和皂李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梁湖水磨年糕将尝试与其他农产品结合,制作更多年糕衍生品,拓展农业产业链。梁湖街道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借助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梁湖年糕等文化产品推介出去,提升梁湖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梁湖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致富的可能性。”(绍兴晚报记者王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