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孩子学习的事。其实打从孩子一出生,他对世界的探索和学习就开始了。不是只有上了小学才叫学习,搭积木,玩水,培养兴趣都是学习。所以这个话题,什么时候聊都不嫌早。
我想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成才的。可很多父母明明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很多,为什么孩子就是学不好呢?
我想,很可能是他们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用错了方法,用力过猛,结果让孩子对学习没了兴趣。
来看看下面这3个太太太常见的误区,你(会)中招了吗?
1.催着孩子学VS让孩子只学“七分饱”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研究学习规律时,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他把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只要触动机关,猫就能逃出笼子,获得食物。
一开始,饿猫触动机关完全是出于偶然。但通过不断尝试,猫慢慢找到了打开笼子的方法。最终,猫只要一进笼子,就会立刻触动机关,打开笼门。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实验呢?因为猫之所以会努力寻找开门的方法,原因就在于它很饿,而且逃出笼子后能得到食物。
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当他对学习感到“饥饿”,渴望学习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你一定会问,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保持“饥饿”呢?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有一天,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写字。”
换成是一般的家长,这个时候一定乐坏了,孩子想写字,好事啊,来来来,趁热打铁,写它个三大页。
可是这位妈妈不是这么想的。她非但没让孩子多写几行,还反其道而行,规定孩子今天只能写半页。
因为不能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孩子写字的时候格外认真,一笔一划慢慢地写。写完觉得不过瘾,还央求妈妈,能不能再多写几行。
假如妈妈让孩子一次写个够,甚至催着孩子多写几行,我想没几天功夫,孩子就对写字不感兴趣了。
还是老话说的好,过犹不及。我们别总是催着孩子多学一点,就像不要逼孩子多吃一口一样。让孩子学个“七分饱”,学完还想学,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主动而有乐趣的事。
2.让孩子一直学VS主动休息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这个不用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所以,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吭哧吭哧学到深夜,我们觉得应该。周末被兴趣班、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也觉得正常。
我们从来没想过,要限制孩子的学习时间,主动让他休息。总以为学得越久,就能学得越好。但其实,正是因为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才没有成效。
记得我学车那会儿,每次都是花半天时间,四五个学员轮流练车。起初,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浪费时间。一整个半天只能轮到3次,根本没办法充分练习嘛。
但教练的一席话点醒了我。
他说:“就是因为这样,轮到的时候你们才会好好练啊。要是半天都让你一个人练,肯定开不好。”
可不是嘛,正是因为机会难得,我们才会倍加珍惜。否则想着“反正有半天呢,慢慢来”,肯定无法投入地练习。而且没开一会儿,就会觉得累了。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长时间的学习,只会让我们低效、疲惫,很难专注。
与其让孩子花一整个晚上,磨磨蹭蹭、毫无效率地学习,不如定个闹钟,让他高度专注地学一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还可以干点别的。
我现在写这篇稿子,也是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写完初稿。先完成,再完善。专注力和效率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3.家长太操心VS让孩子自己操心
我老公有位同事,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上心。他们的对话经常是——
爸爸:“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记下来了吗?”
儿子:“没有。”
爸爸:“你怎么不记呢?”
儿子:“老师不是在家长群里告诉你们了吗,你记就行了呀。”
还有一次,儿子做完作业就跑出去玩了。玩好回家才想起来,英语作业还没做呢。爸爸就急了:“你不是说都做完了吗?怎么忘了呢?”
结果儿子的回答让老爸哑口无言:“这都怪你,你怎么不提醒我呢。”
因为爸爸对孩子的事太操心,孩子反倒不上心了。学习成了父母的事,没有了积极性,又怎么学得好呢?
与这位爸爸截然相反,我父母从小就不“关心”我的学习。上小学第一天,我妈就对我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作业忘了做、考试考不好,老师批评的是你不是我。”
所以我从小都是自己做作业,自己检查,自己整理书包。从来不会丢三落四,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虽然长大后才知道,我妈会在我睡着后,偷偷帮我检查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但正是因为她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我,让我觉得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有乐趣。
虽说现在的孩子,课业难度越来越大,很多作业家长根本hold不住。但至少,我们可以避开上面这三个坑,不要逼着孩子学习,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别让过度的关心,把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消耗殆尽。
适当的偷偷懒,装装傻,孩子反而能学得更好,我们也落得轻松。教育,不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