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吴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吴之前的人生轨
TUhjnbcbe - 2023/3/15 20:2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关于泰伯(约公元前—前年)的生平事略,以及他在周地、吴地活动的踪迹,历史记录都很少。就算在《史记》吴泰伯世家中,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

所以我努力地想把泰伯的活动轨迹捋一捋,看能不能捋出个头绪来,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补充资料。

一、泰伯和周三王在豳、岐下周原的相关历史及具体时间比较。

1.周初三王是指太王亶父、季历和周文王,他们各主*多长时间呢?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国家工程),商朝最后的4个在位时间是:商王武乙于公元前年——前年,在位35年;文丁于前年——前年,在位11年;帝乙于前年——前年在位26年;帝辛(纣王)于前年——前年在位,时间30年。

这四个最后的商王统治加起来总共年。

周初三王主*周部落,就处在这一历史阶段。

周太王亶父

季历

周文王

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和《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以对照,基本可以弄清周太王在岐下周原主*21年(前年——前年);王季(历)主*26年(前年——前年);文王在岐下周原主*45年(前年——前年),由岐(都)迁丰(都)。

周三王在周原岐邑主*的总时间,加起来为92年。

这92年是西周建立之前周部落在周原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周文化孕育、走向成形的关键期。

周武王继位,于公元前年经过牧野之战一举灭商,建立了西周*权,史称“武王革命”。

周武王

2.泰伯和仲雍生于豳,成长于岐周,他们在陕西大约共有多长时间?

泰伯和仲雍都出生、成长于豳地(彬州、旬邑一带),后来随父由豳迁岐;再后来就是先去西镇吴山(采药隐居),再远奔江南,文身断发,做出了名垂青史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泰伯与仲雍为同父同母的兄弟,是古公亶父与元配德姬(蒙兀儿族酋长的女儿,其部落在西镇吴山一带)所生;泰伯仲雍两人和季历为同父异母兄弟,季历是古公亶父和小老婆太姜所生。

据《竹书纪年》,泰伯、仲雍随父亶公于公元前年从豳地来到岐(山)下周原。

豳和岐下周原位置示意图

太伯兄弟两人离开周原奔吴,是在亶公病重的时候。假定这一年就是亶公逝世了的话,那就是公元前年。

根泰伯奔吴时42岁的记载,我们可以倒推:太伯在周原生活了20年,那么他在豳地至少生活了22年;仲雍比泰伯小了13岁(也有资料说小了10岁),在离开豳地时仲雍应该在8岁~11岁之间了。

二、古公亶父为什么要离开豳地?西戎、北狄的压迫!泰伯的能力,在豳地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证明。

看中国古代地图和历史我们都知道,夏与商以及更早的三皇五帝,都是以山西与河南一带为中心,这里也是中华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西戎北狄

西周成立之前的周部落,处在陕西北部、西部,当时那里都是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杂居的地方,所谓西戎北狄是也。

周朝是个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性部落,他们尊后稷为周始祖。这个后稷很厉害,姓姬名弃,他的祖先是*帝,母亲是有邰氏女(曰姜嫄、姜氏部落),嫦娥据说就是他的妹妹。

因为擅长农业,所以古亶公率领的周部落很富裕,文化发达。

但是在善于骑射的西戎北狄们的眼中,周部落就是粮食和牛羊,是取之不尽的各种的物资补充来源,所以他们不断地来抢劫周部落。

古公亶父的周部落当时应该有反抗,但最终还是武力不行,于是不得不举族迁移、挥泪离开了祖居地豳。

泰伯

在古代,男子一般12、13岁即为成年,在离开豳地的时候,泰伯已经22岁了。所以在豳地的时候,泰伯就成了古公亶父唯一可以重用的儿子。

如果从13岁的成年礼算起,泰伯在豳地实际上已经得到了长达8年的培养和实际锻炼。

我们还可以推测出,这一段时间内,泰伯一定表现地非常地优秀,不然,弟弟仲雍又怎么会一生都对这个哥崇拜地五股投地言听计从呢?泰伯对仲雍的影响,比古公亶父还要更大,这让仲雍从此与泰伯不离不弃地数千里奔吴,一生无悔!

泰伯在豳地生活、锻炼的时间较长,所以他的心智、能力,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三、周原巨变:亶父“好色”娶了太姜;三弟季历出生、长大,又生圣子昌,泰伯的储君地位20年中不断地动摇、下降中,最终终将失去。

泰伯和仲雍跟着亶公,“率领车乘”大约周民,向南翻过二座大山、跨过二条大河,来到了岐山,再向前就是周原了——肥沃的谓河两岸平原,后来的关中平原地区。

周部族的三次迁移路线图

周原自然不是无主之地,这里以前一直是姜氏部族的势力范围。

这个姜氏大有来头,《说文解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神农氏,就是传说中的炎帝,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尚,也是姜姓姜部落的人,他协助文王和武王开创了周朝年基业,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的始祖。

为什么亶父敢于迁移到周原呢?

我推测主要的原因就是,周部落与姜部落关系很好,两个部落一直有通婚联姻的传统(上文已经交待,后稷的母亲姜嫄就是姜姓部落的女儿)。

1.亶父到了周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再娶了姜氏美少女太姜,他的正妻、泰伯的母亲德姬地位开始失落,泰伯也地位下降。

《诗经绵》中说,亶父来到了岐下周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在渭水边见到了美丽的少女太姜,他的心就把持不住了,立即就向太姜求了婚。

为什么后来孟子对齐惠王说亶父好色呢?

我们知道这时候泰伯都已经22岁了,无论怎么算,亶父都应该年龄在40岁上下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差不多就是老年了(注:有的资料说亶父活到了96岁,如果这是真的,他到达周原的时候,就应该是76岁了)。

一个40岁(或者说76岁)的老头子向一个13、4岁的少女求婚,你说他是不是好色呢?

按正常的情况来看,亶父怎么着都是应该为年轻力壮有为的泰伯或者仲雍娶妻才对,而不是自己要娶。

亶父娶了太姜后,就让太姜参与了部落的管理,并封太姜为正妻。之所以如此,应该是亶父太喜欢这个小娇妻了,况且人家娘家地位高于自家的周部落。

美女太姜

那原来的正妻德姬那里去了呢?历史上也没有交待,这也就成了一个谜。

事实上,这时候的周部落与姜部落应该是结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太姜“上位”后,周部落的外部环境明显好转,因为在商王武乙六年,亶公被商王封为了“伯”级的诸侯“西伯侯”。

2.弟弟季历出生了,若干年后,季历又娶了太任为妻,泰伯和仲雍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有的历史书说,泰伯大季历17岁,这个说法我认为根本不对。因为泰伯来到周原的时候就已经22岁,泰伯应该比季历大23岁以上才对。

亶父的生命力旺盛,娶了太姜后不久,就生下了季历。季历很快就长大了,到了要娶老婆的年龄(应该是在13~15岁的这个年龄段)。

太姜的娘家姜部族与商朝朝廷关系良好,有不人在朝歌做大官,他们都是商朝贵族。太姜通过这个关系,给季历娶了一个朝歌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太任”当老婆。

太任

太任的背景很厉害,不仅因为她的娘家是大贵族,更因为她的姐姐嫁给商王武乙当了贵妃。

所以算起来,季历又成了商王武乙的妻妹夫、连襟,季历的地位一下子快速地上涨了(亶公死后,季历袭了西伯侯)。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从季历娶了太任之后,泰伯和仲雍在部族中的地位,就已经不稳定了,这是很明显的了。

兄弟俩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并且不动声色地开始了自己的退路的安排。

3.古公亶父称姬昌为圣孙、说姬昌将要光大周部落。亶父的理论根据是历史上那个怪异的“朱雀丹书”事件。问题是,这个朱雀丹书事件,到底是谁导演的呢?但结果就是,泰伯和仲雍不得不逃亡西镇吴山。

太任怀孕了,太任生孩子了,这个孩子就是姬昌。

太任和姬昌

历史记载,姬昌出世的时候,一只口衔丹书的朱雀落在季历家门前欢快地鸣叫,放下丹书后,又在太任的产房外飞了三圈。

朱雀,红色的大鸟,就是凤凰。

这个丹书上的内容都是歌颂姬昌的,是说为君之道的。大意是姬昌仁而贤能,将灭商兴周。所以就有了古公亶父十分喜爱姬昌、因此要传位给季历,以便让姬昌接位的这种说法。

“朱雀丹书”后来演变为多种版本:“赤鸟衔珪”、“赤乌衔丹书”、“赤雀衔丹书”、“大赤鸟衔谷之种”、“凤凰衔书”、“凤鸣于岐”等。

“凤鸣于岐

在信天地*神的古人看来,圣人自有上天吉象,“朱雀丹书”就是“王”者降生的征兆。

但是,我们从现代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朱雀丹书”肯定不是真的,而是人为的。

那么,是谁导演了这个事件呢?

要分析这个事件,首先就要看谁是这一事件的最大的得益者。

对于古亶公来说,这时候他已经是50多岁要奔6的人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高寿、快要死的人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几年之后他就死了。

正常来看,亶公是不会导演这个事件的,一是他自己不能受益;另外因为泰伯和仲雍都是治国的良材,他三个儿子任何一个继位,对于亶父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周部族的文化是传长传嫡,没有动力的话,他为什么要破坏这个部族的规矩呢?这本身也是他掌权的基础。

而对于太姜、太任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于太姜来说,季历是亲儿子、姬昌是亲孙子;对于太任来说,季历是亲亲老公、姬昌是亲儿子。

季历上位,她们才是最直接的最大受益者。

季历

所以我个人分析,这件事应该是由太姜和太任主导、季历执行的,此时已经大权旁落了亶父已经无力反对,他为了自己能够善终,不得不违心地、卖力配合演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所以到了岐山周原,当季历成长起来、姬昌出生之后,泰伯和仲雍感受到了一种强烈、危险的信号。

正常来说亶父死了之后,根据周部落传承的游戏规则立嫡立长,第一要立泰伯;如果泰伯不能继位,往下就会立仲雍;最后才会轮到季历。

季历要想上位就必须采取非正常的手段。

所以就算是泰伯和仲雍没有了一定要争位的雄心(野心),但事实上他们也已经阻挡了别人(季历)的路了。

“朱雀丹书”事件,就是对他们发出的一个强烈而危险的信号。

那泰伯与仲雍有没有要反抗的想法呢?他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心智都已经非常成熟的泰伯和仲雍经过兵棋推演都明白,从内部来说,季历有亶的支持,硬怼没有胜算;从外部环境来看,季历的身后更有强大的姜部落、朝歌的挚任氏贵族集团(挚国),两人同样没有任何胜算。

没有胜算还要不要拼死一争呢?没有必要了。

于是泰伯和仲雍做出了一个很艰难、又很自然的聪明人的选择:逃走。因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四、泰伯和仲雍出走的第一站是西镇吴山,他们在这里过了三年;但是这里离周原太近了,仍然非常不安全,让兄弟俩时时半夜惊醒。

出逃自然要有一个安全的去处,泰伯和仲雍的第一个选择是去西镇吴山。

中国不仅有五岳,其实还有五镇。五镇是仅次五岳的五座大山,西镇就是其中之一,位于今天的宝鸡境内。

兄弟俩为什么选择吴山?

当然首先这里是大山,山连着山便于藏匿。

其次,这里是泰伯与仲雍的母亲德姬的娘家部落势力所及的地方,必要时母舅家可以策应、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这里应该是周部落、姜部落、蒙兀儿部族势力重叠的地区)。

泰伯和仲雍躲进吴山的这个时间,大约应该是在公元前年,即姬昌出生之后、亶父病死之前的三年。

再次,泰伯和仲雍躲进吴山还有一个理由,这里离周原只有80公里。兄弟俩又是至孝之人,只有藏身的地方距离周原不太远,他们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回去看望父亲。

兄弟俩是以为老父亲采药治病为理由走的,只是这一去采药就采了三年;采药也没有必要兄弟俩人一起去吧?所以明眼人都明白,真正的理由藏在这个借口的背后。

泰伯采药

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两人既然真心想让王位,到时候竖辞不受就行了比如后来的季扎,根本没有必要逃到深山里长达3年、然后再逃往遥远的吴地呀。

只有一个理由:不走,就会有生命危险。

吴山这里还是不安全,因为时不时他们会看到陌生人从他们藏身的地方经过,到底是为了监视还是为了别的的什么,我们不做过多的推测。

五、泰伯和仲雍兄弟俩人在葬父之后,终于踏上了漫漫的、前途未知的奔吴之路。

公元前年,公古亶父终于死了。

历史上说,季历找到了泰伯和仲雍报丧,于是兄弟俩回到了岐下周原。季历为什么能在父亲死后立即就找到两个哥哥?很明显,他清楚地知道两个哥哥藏在哪里。

兄弟俩这时候自然不得不来奔丧,于是三让之中的“第一让”大戏上演:葬礼结束后,季历定要泰伯即位;而泰伯坚辞不受。

为了表达兄弟俩的决心,他们又一次连夜出走。

当然,这一次他们没有再回西镇吴山,而是出人意料地到达了数千公里之外的荆蛮之地:吴地。

断发纹身

这时候还没有无锡这一说,只有吴地,或者说是荆蛮。

泰伯和仲雍从岐山下的周原到了吴地,具体是走了哪条路线呢?这个历史上也是非常地模糊不清。

有人说,他们是从周原过渭河,然后进入汉水流域,沿汉水而下进入长江,过长江到了如今的安徽的马鞍山的当涂县丹阳镇一带的梅里。

我分析走汉水一路不太靠谱,而应该是走由岐山到朝歌这一路,然后再折向南,经周口到扬州过长江到镇江丹阳,再到无锡梅里。

为什么我分析他们要这样走东路呢?

1、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人工修的道路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的道路,这就包括由周部落到朝歌的路。

泰伯兄弟只有先远远地离开岐山,才能安心安全地远走高飞,所以一开始他们只能选择从有路的地方快跑。

当时只有周部落到朝歌才有正式的路

2、泰伯仁厚忠孝,当时他还是商臣,在远离周部落的时候,他内心应该还有一个与朝歌告别的想法,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秘密而低调的。作为周部落的长子,泰伯对通往朝歌的这条道路很显然是非常熟悉的。

泰伯和仲雍可能走过不止一次去朝歌的路,因为季历娶的太任就是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贵族的女儿,在定亲、娶亲等过程中,亶公不可能亲自去,而除了亶父之外,周部落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非泰伯和仲雍莫属了。

有史料记载,泰伯奔吴途中,曾经经过了太行山上的九泉山,后来的人为了纪念泰伯,就把那座山(九泉山)改名为吴王山(今天山西晋城市)。

这段红线应该就是泰伯兄弟所走的第一段奔吴的路

晋城吴王山

3、从朝歌向南,多是平原和农耕民族,路好走、人的关系相对好处理。而从汉水那条泰伯从未走过的路,风险太大。

走汉水这条路并不可信,因为从岐山向南全是大山大河森林沼泽,以当时泰伯他们没有指南针、没有舟船又是要逃走的情况,想要到达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泰伯和仲雍到了朝歌之后再向南,都是中国中东部的大平原了,这里有车马舟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有大路,要到达吴地,就有了可能。

泰伯奔吴的第二段路线示意图

六、泰伯的遗憾:没有带走自己的儿子。

很多历史上都说泰伯没有儿子,所以让弟弟仲雍继承的吴国的首领职位。不过经过认真地研究,我发现了泰伯有子的两个线索。

1.第一个依据:在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出品的《手绘无锡》中明确写到,泰伯长子被太王亶父给“质”给了“戎族”。

前文我们已经说到,周太王统领的姬姓周部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部落,虽然富裕但战斗力弱鸡。所以周围其他游牧部落,也经常来侵扰。

怎么办?

有一个古人常用的办法,古公亶父也会,于是决定将长孙,也就是泰伯的儿子,质押给了“戎”部落当人质。

这是无锡对泰伯的后代的研究成果之一

只是梅村街道的这个文章太王质孙的文章来源,没有说明。

2.第二个依据:中国闫姓起源。

在闫姓的三个起源中,“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广为流传,被记载在阎姓族谱中。

这个说法的依据,大家可参阅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北宋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南宋郑樵编纂的《通志·氏族略》等具有代表性的姓氏书籍。

据此,我推测泰伯有后。

那为什么孔子和司马迁又都说泰伯没有后呢?他们主要还是为了把泰伯打造成一个至德完人。

有人问,既然泰伯有儿子,为什么又会把吴国国君传给弟弟仲雍、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呢?

一句话,在受到生命威胁、加上当时交通落后信息无法及时沟通的情况下,这一切恐怕都不允许泰伯回到周部落从容找回自己的儿子来接班。

泰伯让国图

结束语:不管泰伯和仲雍是为了孝道而避位、或者是为了逃难而保命,但结果是,他们最后到达了吴地,这让亶公传承下来的周部落没有因为继承权的转移而陷入内部争斗,客观上保存了周部落的实力,这为周代殷商而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非常赞成泰伯的原因之一,他们客观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发展,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泰伯为了季历让出了天下,但他没有颓废,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超强能力,在吴地又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天地来,这让他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今天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尚德、谦让、开拓、进取!

这哥仨终于坐到了一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吴之前的人生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