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高危产妇吴莹,生下孩子14天后,因妊娠禁忌症并发去世。
走之前,她甚至没来得及亲眼看一眼孩子。
这是纪录片《人间世2》里的一个故事,这一集节目上周播出后,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疑问:
当生育变成搏命,到底还值不值得?
生个孩子人生才圆满的观念,到底还该不该提倡?
因为这个故事极大的冲突性和悲剧色彩,这一周时间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讨论的声音。
也有很多人想知道,那个只有g的瘦弱早产儿,一出生就失去妈妈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其实,节目最后就有一幕,是一家人在给孩子过周岁生日。
在纪录片的一次线下活动中,导演李闻补充说,孩子由奶奶和姑姑带着。
这可能是唯一让人欣慰的消息,孩子现在很健康、很可爱。
但是,在给孩子庆祝生日的欢庆时刻,我们从画面中看到的,是压抑、凝重。
这个家庭,从吴莹执意生下孩子起,就被裹挟进来,而在纪录片播出后,更面临了大范围的质疑。
网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声音:“这种身体为什么要让她怀孕?”“之前都流过两个,为什么还要拼第三次?”“是不是想生儿子传宗接代?”
这种指责,让本就失去了女主人的家更加脆弱。
真相是什么?
在那次活动里,导演李闻还解释了节目中没有看到的细节,《新闻晨报》在一篇对导演的采访报道里做了还原。
李闻说,对于吴莹说的“有孩子人生才圆满”,丈夫申杰打从一开始就是坚定反对的。
吴莹的父母、妹妹,以及公婆,都不赞成她要孩子,劝她“身体第一位”。吴莹的父亲甚至还跪下来求女儿不要生。
但家人的反对并没有让吴莹动摇,她哭闹过、以自杀威胁过,终于坚持到了妊娠28周。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要上手术台前,吴莹打电话给父亲说“我害怕”;申杰在旁边说:“路自己选的,拼了就是了。”
曾经极力反对的申杰,在这一刻选择和妻子共同面对;他和父亲甚至停掉工作,拿出手头的全部积蓄并借了钱,就是为了给吴莹保命。
这样的申杰,在李闻看来是“有爱也有担当的”。
但真实不是童话,尽管寄予希望,他们最终输掉了这场*博。
吴莹的疾病,在医学上的死亡率是50%,吴莹*的就是生存的一半机率。
为什么她会这样坚持?
纪录片里她说:
但导演后来猜测,吴莹曾经在第二次流产后,加入了一个心脏病孕妇交流群。群里面有人鼓励她,“我成功了,你们也可以。”
因为这种侥幸心理,吴莹想要去搏一搏。
李闻导演说,在拍摄了这期节目后,最大的希望是不要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哪怕只有一位女性看到这个片子后,不再盲目拼命,这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生个孩子人生才圆满”,家人的反对、医生的劝说都没用,吴莹的执念,真的是她一个人的吗?
关于吴莹的第一轮报道,很多媒体用的标题是“生命定格25岁,网友感动泪崩”。
这到底是感动,还是强行感动?
对于女人生育的苦难,“感动”这个词,是泛滥的。
“母爱伟大”、“为母则刚”的宣言,我们没少听过——
直到现在,那些女人为了生孩子有多么痛苦、甚至丢命的剧情,依然在被“歌颂”。
甚至每年母亲节,都有一个固定戏码:医院用一套模拟设备体验生产的疼痛,伴随着疼痛指数的升级嗷嗷叫,撤掉机器后,去拥抱老婆,说一句“老婆太伟大了”……
疼痛似乎成了功勋、成了荣耀,成了“不疼怎么能当妈妈”的洗礼,然后就会有这样的新闻:
社会在进步,关于母亲、母爱的定义,仍然是狭隘的。
吴莹的悲剧,固然源于她自己的任性,谁又能说,这执念不是整个社会认知施加给她的?
生育这件事,本就不该被强制在“圆满”的设定里。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可以通过更多事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今天,当围绕吴莹故事的争议越来越大时,我们也许真的该做出改变了:
不要再美化生育的苦难,疼痛就是疼痛,要命就是要命。
推进无痛分娩、推进技术进步,让女人的生育变得更有尊严、更有自由,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吴莹的选择,改变了这一家人的轨迹。
出事以后,申杰“多数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颠倒,家里把吴莹有关的照片都藏起来了。”申杰的父亲说,“每次给孙子庆生,都是儿子最痛苦的时刻。”
而我们最担心的,是以后有人会告诉那个孩子:你妈妈为了生你命都没了,你要争气!
不,孩子,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希望你有勇气,走出自己的人生,虽然这会很难。
唯有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