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三原地区传统名特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7月,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原蓼花糖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黑)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三原蓼花糖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三原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已有多年历史。
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的小贩,把年糕运到三原一带去卖,卖剩下的年糕让其阴干,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人们称其为“棉花糖”。
慢慢人们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发泡,并在其表面粘芝麻或白糖,食者相互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其为“僚花糖”。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将“僚花糖”贡奉,受到慈禧太后的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吧”。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并列为贡品。
蓼花糖加工过程复杂、讲究,需用江米、*豆、饴糖、芝麻仁、菜油等,加工工序需经浸米、浸豆、磨浆、蒸粉、挑坯、搓条、晾坯、发坯、油炸、上浆、饰表等24道工序,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其中,制坯是蓼花糖制作工艺里最为复杂的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每年只有冬季和春季才能制坯,清明一过,气候逐步变暖,做出来的坯子容易自发,这时制坯工序就要停止,等到冬天才能进行。
三原蓼花糖外形如藕状或球状,圆满丰实、洁白细腻,松酥适口。表皮为金*色,粘饰芝麻,芝香浓郁,香酥甜脆,风味独特,回味无穷。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陕西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