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记忆阿拉老早底的年味是啥样一起来穿越
TUhjnbcbe - 2023/3/10 19:17:00
北京看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过年”一词,会唤醒许多美好的回忆:风鱼、咸肉,风鸡吊在外面吹风;排队买年货;小年夜里做蛋饺、包汤圆;大年三十年夜饭;大年初一穿新衣,发压岁钱;大年初二提着蛋糕走亲访友;大年初五迎财神;元宵节张灯结彩,小朋友拉兔子灯……

《准备过年》罗希贤作品

哥哥姐姐买长生果回家

火车站是“年味”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到春节,上海火车站人来人往。许多上海年轻人到内地支援经济建设,不管路途多远,都要赶回家过年。

游子归心似箭,家人正等候他们归来。小孩子到火车站(即老北站)去迎接哥哥姐姐。远归的亲人,总要带一点土特产,北方的红枣,或是南方的桂圆。

不管路途多远,都要赶回家过年

农村的农副产品价廉物美,不需要凭票、凭证,价钱又便宜。河虾便宜的时候才三毛五,鲫鱼、鳊鱼大概四毛五,老母鸡只有六毛五。还有带壳的长生果,在上海,一年只能买到一两斤,而在产地,长生果大约三毛五分钱一斤。所以回沪的人们总会将这些农副产品装满行囊。

长生果

回家路途遥遥,但兴奋之心,掩盖了旅途的疲惫。到了上海火车站,过年的序幕拉开。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快过年了,意味着可以好好玩几天;对小孩子们来说,过年可以穿新衣裳,吃东西。还可以享受“特权”:调皮捣蛋,家长不会打骂。要是摆在平常,家长就要训斥了。

带鱼、咸肉、蹄髈在吹风

当年市场上,部分商品凭票供应,而且需要排队才能买到。菜场早上六点钟开秤。但人们半夜两三点钟就爬起来了,穿厚衣,戴口罩、围巾。年纪大的人,就带个小凳子,在旁边坐着。

很多市民会跟隔壁邻居一起排队。大家分工合作,一人买鱼、一人买肉。排队有技巧:如果人不在,就拿一块砖头、一个篮子占座。有时在袖子边上写上编号,你一号、我二号、他三号……生怕别人插队。

人群熙攘的小菜场

排在前面的人,能买到花式鱼,大*鱼、小*鱼……排在后面的人,就只能买个带鱼。买到带鱼,总有点可惜。用带鱼招待客人,似乎“不大上台面”。买了鱼又没冰箱,怎么办呢?只能早上白天摆在桌上,夜里晾在外面。

买回来的年货,需要再加工。从菜场回家,又是一通忙碌。自己做腊肉、做香肠,或者把鳗鱼、鸡鸭拿一点盐腌一下,拿进拿出,尽管还没有开始吃,看看也觉得老开心。

家家都买了家禽,吃不掉,也不舍得吃,就挂在走道里,从楼上到楼下,走廊里面吊着鳗鲞、咸肉、蹄髈,一只只在吹风。过年的味道,在弄堂里飘散开来。

鳗鲞高高挂起

弄堂旁边的烟纸店也要提早备货,迎接一年一度的购买高峰。人们平常买烟,只买一两包。过年时候,都是一条一条地买。买起糖来,也是论斤的,因为过年烧菜多,而且上海人烧菜会放糖。

吃一点放糖的糯米饭

祭灶神的这天,被认为是真正进入年关的日子。有人认为这天是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腊月二十四。

在年前后,家里还在用大灶头。这一天,要吃一点放糖的糯米饭,上面还放一点蜜饯,供在灶头上面,让灶神的嘴甜一甜,这碗糯米饭,一直要放到年初一才吃。

糯米饭

当时,除了祭灶神之外,还要磨水磨粉。他们会备好最大的“钢种锅”(铝锅),准备一缸糯米。磨两下,雪白的糯米粉,就像乳汁一样,稀里哗啦地淌下来了。

磨水磨粉需要一个磨子,并不是每家都有,只能相互借,张家用完李家用。张家有石磨,一开工,隔壁邻居就知道了。如果弄堂后的老太太开口借磨,不但答应借她东西,还帮她们端过去。

磨水磨粉

炸春卷、汆龙虾片“大补油水”

转眼就到小年夜了。这一天需准备年夜饭。小年夜里,上海人会做蛋饺、肉圆。蛋饺是个技术活。首先要打蛋,往一个方向不停打。有时候,蛋饺做碎了,大人会说,“你们小孩吃掉它吧”。有时家里还会炒香瓜子、炒长生果,还会用*沙一起炒,这样炒出来的干货不会焦。

做蛋饺

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所谓的“大补油水的十年”,大家都喜欢吃油炸的东西。油是珍贵的资源,用过的油要倒到搪瓷杯里面,循环利用。平常积着油,到过年的时候,终于可以“开油锅”了。一到开油锅,准备好所有下锅的食物,一起摆在锅里炸:炸肉皮、走油肉,最后煎鱼。

走油肉

油可以做许多美食,首先是炸春卷。年前就需买好春卷皮。老师傅像变魔术一样,黏糊糊的面粉在平锅上一转,一张皮子就转好了。还有一样美食叫作“氽龙虾片”,龙虾片一放下去,变得特别大。小孩子一看到氽龙虾片,就立刻跑过来。还没收工,已经吃了好几片。

龙虾片

小年夜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汤团。汤团往往带有家乡特色。比如,宁波汤团小,像玻璃弹子一样大,但是里面包的东西比较精细,有猪油、黑洋酥、绵白糖。本地人的圆子做得像乒乓球这样大。汤团还会做成咸的,馅料里有菜和肉。

本地圆子

“十全十美”年夜饭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很多上海人家里都有个圆桌,叫作“圆台面”,平日折起来,过年时翻开。年夜饭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暖锅。炉子太旺了,拿个酒杯加点水,把它压压凉。里面再放线粉、*芽菜、菠菜、蛋饺、肉圆……

暖锅

如今,上海人过年习惯已改变,许多人把年夜饭摆进饭店。平时每天都吃得好,年夜饭也淡化了。不过,年夜饭“阖家团圆”的意义还在。年夜饭会点十个冷菜,再加十个热炒,意为“十全十美”。

吃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辞旧迎新。在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的年代,守岁的方式很丰富。大家搓圆子、包馄饨——这是初一早上吃的东西。

守岁时,母亲都在赶制新衣——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情。每年春节前,母亲总要给孩子做一双新鞋子、一件新的衣裳。

赶制新衣

比起现在,当年的衣服很简单。不过就是用蓝的布,做一件棉袄罩衫、一条棉裤的罩裤,再配一双新的鞋子,小孩子已经很高兴了。如果再好一点,到南京路去买一顶帽子,就高兴得不得了。

买新衣

戴新帽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

大年初一起来,贴春联、穿新衣服。爸爸妈妈会把新衣服摆好。衣裳都是新衣裳,但第一天穿新衣,人有点拘束,好像不灵活了。

除了新衣服,小孩子最关心压岁钱。早晨天不亮,小孩就摸枕头下面的红包,里面包着压岁钱。当然了,大人怕乱用,就讲“意思意思啊,等到明天要还的”,当时的心情,不免有点郁闷。

收压岁钿

大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希冀,希望新年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醒过来以后,还要让孩子吃一片糕,意为“高高兴兴、高升”。这糕点叫猪油年糕,这猪油年糕,平日不舍得得吃,切成一片一片,摆在打好的蛋里,再放在油里氽,香得不得了。除了吃糕外,还要“吃糖茶”:茶里面要放两粒花生米,两个红枣,放点糖,意为甜甜蜜蜜。吃了这个糖茶以后,一年里面都嘴甜。

猪油年糕

接下去就是拜年。小孩子都会在大年初一早上先给父母和隔壁邻居拜年。

先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好,恭喜发财,恭喜恭喜。”接下来,轮到隔壁邻居、伯伯、叔叔家拜年。到别人家里去,家里大人会关照小孩子们:到别人家里去,不能去随便拿人家东西。但邻居家的公公、婆婆却讲:不要客气,塞过一把瓜子、一把花生、一把糖,在小朋友的袋子里装上很多好吃的。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拜年有远近亲疏之分。一般来说,年初一,父母会带着小孩去长辈家吃饭;年初二留给亲戚朋友;再远一点的亲戚,就放在初三之后。

初二开始跑亲眷朋友,总要拎点礼物表敬意。生梨、苹果、蛋糕……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的人。东西拿得最多的,是年轻的小伙子,手里提满了东西。火腿、香烟、酒,必须全套。主人也会很早就会准备好点心、糖果和茶水,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点心一般是猪油汤团。家里还有果盘盒,各种糖果都摆好。糖果盘叫作“什锦糖”,多种品种的糖果和在一起,大概五六种。

什锦糖

到了年代,水果点心过时了,奶油蛋糕成为流行的礼物。点心店里的师傅回忆,过年是最忙的时候,做糕饼、做蛋糕,奶油蛋糕当中夹心、上面裱花。

元宵拉兔子灯

初五迎财神是上海人比较看重的一个风俗,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似乎刚过了正月初一,就到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元宵节。新年的喜庆推上顶峰,也意味着节日已接近尾声。

老城隍庙传统灯会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灯节,到处张灯结彩,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之心。

兔子灯

小朋友们上街拉兔子灯,很多都是自己做的兔子灯:劈开毛竹,制成兔子形状,外边用纸糊,里面摆一支小的蜡烛,兔子灯下面,装两个轮盘。拉着它上路,“蛮扎台型的”。有时,一家人还会到城隍庙去,看灯、猜灯谜,看城隍庙湖心亭当中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彩灯。

元宵节过完,过年就算正式画上了句号。

《新春快乐》张乐平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旧时风俗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无论如何改变,在过年的那些天,人们享受亲情、感恩祖先、敬畏天地的核心理念一直流传着。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阿拉老早底的年味是啥样一起来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