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忘不掉的年味儿
TUhjnbcbe - 2023/3/8 18:47:00
北京手足癣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079468.html

“年”是中国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

“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信仰,过年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品尝美味食物,求个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每到过年的时候,象征着甜蜜和如意的甜食,最为应景。

而东北各民族过年的餐桌上,酥甜的灶糖、香软的元宵、豆香的粘豆包、劲道的打糕、甜蜜的沙琪玛……

这些凝结在舌尖上的甜蜜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了固有的“年”文化,随着味蕾一代一代传承。

灶糖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糖瓜就是灶糖

是小年的专供甜品

全国各地小年的时间不尽相同

吉林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这天

关于灶糖的神话传说是东北小孩

集体的儿时回忆

相传

灶王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

腊月二十三

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

因此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送灶仪式

供上灶糖

让其甜甜嘴

跟玉帝多说好话

灶糖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

从“熬糖”到“起锅”

再从“揉糖”到“拔糖”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工细作

在东北

灶糖是真正的节令食品

只在小年临近时

才会出现在大街小巷

商贩满载着各式各样的灶糖

有白色的,也有乳白色的

有带芝麻的,也有不带的

有称斤卖的,也有论个儿卖的

灶糖最初只有长方形乳白色的,后来发展为各式各样,但味道仍然是酥香粘甜,百年不变,空气中都荡漾着关于乡愁的甜蜜气息。

粘豆包

“粘豆包”这种东北冬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深受嗜甜爱粘的南方食客喜爱。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粘豆包原名叫做“年豆包”,是烙印着年味儿的传统甜食。

(图片来源新华社)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

妈妈往往会在这一天

给孩子打个电话

说一句“粘豆包已经蒸好了”

东北人都懂

这就是

盼望孩子早点儿回家过年……

(素材来源新华社)

粘豆包的美味是真正属于家乡的味道,它的制作程序,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制作粘豆包之前要先发面,“发”意喻“发财”。过年的粘豆包用*米面、白面制作出*白两种颜色,意为有金有银。

最后把粘豆包放在蒸笼上蒸制,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一年更比一年强。

粘豆包是满族的传统特色食品,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是当年满族人狩猎、耕种、行商、越冬以及战时的主要食品之一。

(素材来源新华社)

粘豆包的制作过程并不难,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家庭自己手制的食品。

粘豆包一般是红豆馅的,把红豆加清水放入冰箱浸泡一夜,再加水煮约一个半小时,软烂后加入足量的白糖,放适量盐继续熬煮,直到锅底变干。

大*米、大米按5:1比例磨粉备用,然后混合,把用温水稀释的酵母倒入面粉中,混合到面团可以粘合又不粘手为合适,发酵两个小时。揪一小块面团在掌心压扁,放入小块豆馅包住,再揉成圆形即可。

锅中水开后,放入包好的粘豆包,蒸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包好的粘豆包可以放在户外保存过冬,吃的时候只要上锅蒸制即可。

家乡的粘豆包包住的是儿时的记忆,也是期盼游子回家的乡愁。

打糕

朝鲜族对甜食的热爱也表现在过年的餐桌上。

打糕、朝鲜族八宝饭、江米条……每一种都是软糯香甜,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做零食。

每到春节,朝鲜族的主妇们会摆出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丰盛的年饭年菜,其中打糕必然占据C位。

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就有了打糕的身影,它当时被称为“引绝饼”,凡逢佳节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

(素材来源汪清县文化馆)

打糕的原料是糯米,也可以用小*米或糜子替代。

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

一家人敲敲打打,也是年的热闹。

吃打糕时所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豆面吃。

过年时,朝鲜族主妇会端上一桌子饭菜,吃的时候老人坐主位,小辈在老人两边围桌坐好,敬酒谈笑,其乐融融。这就是年的滋味。

沙琪玛

嗜甜的满族人,过年时餐桌上必备的甜食就是年糕、粘水勺(类似粘豆包),还有现在年轻人喜欢吃的沙琪玛。

(素材来源纪录片《世界面食大会》)

沙琪玛是满族传统小吃,是清朝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

传说努尔哈赤远征时见到一名叫“萨其马”的将*带着妻子给他做的点心,努尔哈赤品尝后大加赞赏,并把这种食物名改为“沙琪玛”。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过这种食物,“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

(素材来源纪录片《世界面食大会》)

沙琪玛是可以家庭自制的。

将面粉、发酵粉、鸡蛋加水混合搅拌揉成面团,醒10分钟。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向中心折叠(折成4折);

用刀切成细面条状,再加面粉将面条播散,然后放入油锅炸(中火);

将糖水材料放入锅里用中火熬,直至可以拉出丝来为止;

将炸好的面条放入熬好的糖水里搅拌,同时加入葡萄干等。

搅拌均匀之后,放入涂过油的盘子里,用手压紧压平,完全冷却后,切块装盘即可。

(素材来源纪录片《世界面食大会》)

如今

沙琪玛

从满族的餐桌走向千家万户

成为普罗大众的零食

但对身在东北的满族人来说

这种食物里搅拌着的是对年的渴望

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元宵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每个时节都有专属的味道

对吉林人来说

正月十五的味道就是元宵

元宵圆圆的形状

也寓意团团圆圆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吃元宵是中华民族的节日食俗。

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吃元宵的习俗民间说法不一。

一说源于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江面漂浮一红瓤白果,味道甜美,即是元宵雏形。

一说汉武帝一位叫做元宵的宫女,擅长做一种包裹甜馅的粘食,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素材来源新华社)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

圆滚滚的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这融化在嘴里的甜,

一代又一代传递着对年的味觉,

也承载着中国人对年的热爱!

来源长春文旅

总编孟繁杰石巍韩铁英

编辑迟瑞冰

1
查看完整版本: 忘不掉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