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育儿法,我们已经安利过很多次了。我是科恩铁粉儿这件事,你们也都知道了吧?平时我就会有点功利地用“游戏育儿”来让孩子配合刷牙啊、收拾玩具啊什么的,化解各种鸡飞狗跳的局面,真的很管用。
当然,也有妈妈经常很困惑地问我:这些方法对我家孩子不管用啊!哪有像你们说的那么简单啊!
所以,今天我想从我和身边妈妈们的实践中,讲一讲如何提升演技……喔不对,是如何真正地解决问题。
1
先来看一个科恩的经典原版故事:
科恩女儿刚上学前班时,原本会独自穿衣服的她突然不愿意穿了。
当科恩要帮助时,她又十分抗拒,每天父女俩都会在穿衣服上别扭好一阵。
直到有一天,无计可施的科恩随手拿了身边两个毛绒玩具,开始了他的表演:
假装一个娃娃很*舌:“哈哈,她不会自己换衣服吧?她不知道怎么穿衣服啊!”
另一个正能量娃娃说:“她会的,她真的会自己穿衣服。”
*舌娃娃反驳:“她才5岁,才不会自己换衣服。”
正能量娃娃信心满满:“她会的,她是最了不起的姑娘!”
就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在笑声中换好了衣服,并且十分期待第二天继续上演娃娃大战的戏码。
这个方法有奇效!
2
因为看到了奇效,所以我在我们家发生的喂药大战中,也用了这一招。
年糕小朋友肺炎了,要喝一个药水。
当天我买了晚上托马斯的表演票,吃完药,我们就要出发去剧院了。
时间已经很紧了,但是他一点也不配合吃药。
从餐厅追到客厅,把头埋在沙发里,好说歹说都不行。小朋友已经三岁半了,硬灌是不行的,还会有风险。
糕爸几乎要放弃了,“看来晚上的演出是看不成了!”
哪怕是这样的话,也并没有让小朋友妥协,连托马斯都失灵了!
绝望的我,突然想到了科恩的办法。电光火石间,我,戏精附体了,还是精分的那种。
“托马斯说,你看,年糕连药也不肯吃,他的病好不了了!今天他肯定不能来跟我们一起玩了!”
“培西说,你乱说!年糕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才不会认输呢!”
(说到这里,闹腾的孩子突然就安静下来了)
“托马斯说,哼,连药都不吃,一点都不勇敢!还说好了要来看我们呢!”
“培西说,不会的,我们再等等他,他只是需要准备一下,很快他就要来了。”
(全神贯注听我讲,表情完全不紧张了)
“托马斯说,那我倒要看看,他到底能不能打败病*虫虫,看他会不会吃药,然后快点好起来!”
“培西说,你看,他已经快要准备好了!他马上就要吃了!你看!”
(我瞅准时机,把装药的小杯子递上去,他竟然,一口闷喝掉了!)
喝!掉!了!
我!的!天!
留下一个空杯子!
还有目瞪口呆的爸爸妈妈!
游戏育儿,好可怕!
开车去剧院,我跟糕爸爸一路感慨。真的要用孩子的语言跟他交流,用他喜欢的方式来告诉他。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们方法不对啊!
3
然后,我把这个办法安利给团队小伙伴们。
叉姐说:嗯,我试过了,我一来两个娃娃那一套,我儿子就很拽地看穿了我的5毛钱渣演技,“妈妈,够了够了”。
剧情不按套路走,她想了另一个办法——和孩子赛车,三局两胜,外婆负责当裁判写记分牌,赢的人才有winner药水喝(把药水变成了积极正向的“奖品”)。
于是好胜心被激发,小孩非常配合。妈妈故意输了之后,让外婆当着全家人宣布比分,高高举起他的手判定是胜者。
仪式感做得足足的,孩子的心情膨胀到爆炸,顺势递上“winner药水”,举杯庆祝一口喝下,真的就跟舒马赫开F1冠*的香槟一样神气!
你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题法,但也是同一种解题思路。如果说科恩老师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那么妈妈怎么真正地运用它,其实是建立在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基础上的。
年糕喜欢小火车,把托马斯和培西视为伙伴;叉姐的孩子看过赛车总动员后,就一直喜欢模拟黑风暴和闪电麦昆的终极对决。
每个孩子的心情不同、场景不同、喜好不同,妈妈们的具体方法(套路)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纠结于同样的方法不管用,那是因为还没有感受到游戏育儿的真正核心是联结。而这种联结,是建立在爸爸妈妈真正听懂了孩子的“弦外之音”上的。
为什么科恩的女儿在穿衣服这件事上突然闹起了别扭,为什么孩子非常抗拒吃药这件事?其实他们都在传递自己的情绪。
科恩的女儿因为要从愉快的幼儿园去相对严格的学前班,她用“不要穿衣服”的方式传递:我还没准备好长大。生病的孩子用“抗拒吃药”的方式传递:我真的不舒服,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爱。
没理解的大人们总用自己的方式来强行解决表面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和孩子达到心灵的联接,所以还会困惑,我用了孩子的方式,夸张地演戏、卖力地游戏,是不是要一直这么下去?孩子每次都会要求玩游戏怎么办?
科恩起初也会担心,觉得自己不会要一直这样讲这个故事吧?其实他只是演了几次,女儿就不再闹情绪了。年糕小朋友第二天再吃药的时候,就很愉快的接过了小杯子,然后停下来,问我“妈妈,培西说了什么?”我正头疼着又要演一遍了,他自顾自很开心的说“培西说,你乱说~”然后,笑着一口闷了……
(Arley作品)
为什么?因为当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情绪都被父母接纳了,并且爸爸妈妈还用游戏的方式把压力纾解了,他们就有了安全感。
是不是很神奇?孩子们其实聪明着呢,他们都明白游戏只是游戏。当爸爸妈妈们明白了这一点,其实演技和套路什么的,都是浮云。
就像喂药事件后的第二天,年糕睡觉前突然要我把他抱起来。奶奶很担心,都养成自己睡的习惯了又要抱,这要惯坏的啊,天天要抱怎么办!
我想起科恩博士关于她女儿的话:其实,她有一部分想长大,又有一部分说,我还不想长大,我还没有准备好。
于是我跟年糕说:你当小宝宝的时候睡觉前妈妈就是这样抱你的,你现在是不是想当一会儿小宝宝了?
他说:对,我想当一会儿小宝宝,明天我就长大了。
我把他抱起来,唱了一首他小时候经常听的睡觉歌,唱完后他说:“好了,我现在长大了,要到自己床上去睡了。”
没有套路,坦诚相待,这也是游戏育儿的本质。纠结于游戏方法的你,有没有了解到它的真相呢?
三个家庭的游戏力法则,对你们有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