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主食菜单中,米与面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它们能带给我们每日所需的能量,而米与面又都具有强大的可塑性,与不同的食材搭配,或蒸或煮,就能诞生出无数种带给人们幸福的味道。
新昌年糕
新昌,浙江东部的一座小城境,这里的沃州湖和天姥山被唐代诗人白居易誉为东南山水之“眉目”。
年糕,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通常出现在新春佳节的餐桌上,并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和吃法活跃在大江南北。而对于新昌人来说,年糕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
新昌年糕多用粳米做原料,传统做法是把粳米入水浸透,再用石臼将米捣烂,上锅蒸熟,做好的年糕状如圆盘,有团圆美满之意。
今天的新昌人更青睐炒年糕,他们采用草籽、豆腐、蒜苗等应季新鲜食材,再加入拇指粗细的年糕条翻炒片刻,然后放入热水煮至汤汁浓稠,撒上蛋丝,一碗炒年糕就做好了。
年糕这道传统美食在悠悠千年的岁月中,被新昌人烹制出别具一格的专属味道,它是绵延在新昌人生命里的家的味道。
新昌炒年糕,寄托着新昌人对故乡的浓浓情谊。如今它早已成为浙江省的知名小吃。目光长远的新昌人为这道本地市井美味建立了统一的制作流程和标准,并结合不同的地域饮食风格,将炒年糕示范店推广到全国各地,为这道历史悠久的美食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粽子
端午到来,神州大地无论南北东西都会制作一种传统的风味,糯米混合红豆及肉末并加以丰富的调味,用箬叶或苇叶包裹,这被中国人称为“粽子”。在中国传统节日的菜单上已保持热度上千年。
战国时期的屈原为救国而投江的壮举,感动中国人数千年。传说为避免诗人受鱼虾损伤,人们以菰叶裹黍投江喂鱼虾。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而粽和宗同音,又取“光宗耀祖”之意,所以千百年来,粽子也被华夏子孙赋予了几分家乡和亲情的味道。
靖边剁荞面
陕西省靖边县城有一种专属靖边的味道——老婆风干羊肉剁荞面。
上好的羊肉风干经年,去腥膻,转酥脆,切碎炖煮佐以秘制的酱汁。上好的荞麦磨成粉,剁成面,粗细匀称,入口筋道,两者完美结合,成就了一款令人垂涎的日常佳肴。这碗剁荞面最初源自何时已不可考,人们只知道这是靖边人世代传承的味蕾记忆。
历史上的靖边曾水草丰美,群羊塞道。荞麦是中原农耕文明的馈赠,而风干羊肉则来自地道的游牧民族传承,两种文化在靖边的合流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就了这一碗香飘十里的风干羊肉剁荞面。
以前的靖边依然带着浓浓的边地气息,交通的不便是人们记忆中最清晰的感受。几十年来,剁荞面的味道未曾改变,人们的生活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道路两旁高楼林立,来往的车辆、进门吃面的人们无不透露着这个时代独有的气息。快节奏、新话题,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古老的剁荞面也有了新的使命。
走进靖边县的每一个集镇,都能够醒目地看到剁荞面店铺,且往往是高朋满座。作为靖边人的传统美食,这碗剁荞面已成为靖边标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
大关花粑粑
这种像窗花一样纤巧细致的食品叫做花粑粑。它的原料是普遍种植在云南省大关县周边的荞麦,制作花粑粑关键在于荞麦粉与水的比例,水多了洒出的丝容易折断,水少了面汤容易成团,无法成丝。
铁锅烧烫后,用手指蘸面汤洒入锅内,随着手指的来回旋转和挥动,面汤顺着指尖滑落在锅底,开出纤细而繁复的“花朵”,这就是花粑粑。
花粑粑的起源来自于民国时四川的移民。民国时期大关刚刚设县,很多来自于四川的先辈正是在那时来到了这里,见证着千年商贸往来的五尺道上,留下了无数走南闯北的外乡人身影。
在众多来自山外的美食中,花粑粑原料丰富、易于携带,口味又可以灵活调整的特点,让它成了古老通道上新的风景。
临泽蒸饼子
在甘肃省临泽县内,一种当地的面食外形看起来像米粉一样的食物,这是临泽的特产,人们称它为“蒸饼子”。
制作蒸饼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绷面。绷面极其考验制饼手艺,把面绷到特制的撇子上,把绷好的面一层层摞起来,放到锅中蒸,蒸饼子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饼子透亮柔韧、富有质感,在上面抹一层熟油,再切成丝就可以食用了。
民乐烧盒子
甘肃省民乐县当地有一种常见的食物,外形像烤制的花馍,这种披着一层金*色外衣的馍馍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烧盒子。
民乐县由于干旱少雨,农作物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人们多吃面食。当地出产的小麦和青稞面粉筋度低,是制作烧盒子的上好原料。
据当地人讲,烧盒子是当年霍去病带兵从此经过时留下来的一种馍馍制作手艺,后来逐渐在祁连山下的牧民中流传开来。
原始的烧盒子多在野外制成,其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将和好的面团抹上香料切段后放入特质的铁盒中密封,使用柴火烤制。火熄灭后再使用灰烬的余温继续煨烤半个小时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做成的馍馍,外焦里软,深受当地人喜欢。
现在人制作烧盒子已经有了专用的设备,也不在野外制作了,但是这些以烧盒子为代表的乡村馍馍,凝结着民乐人对美食的诉求和理解,它们点缀着民乐人的一日三餐,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有一种连绵悠长的魅力和生命力。
北镇沟帮子水馅包子
包子,中国古老的传统面食,南北各地做法不同,而只有沟梆子的水馅包子,既有南方灌汤包的影子,也有北方包子的口感。
沟梆子镇地处北镇的南部,是连接东北与内地的咽喉要道,京奉铁路在此穿镇而过,沟梆子火车站由此成为关外较大的枢纽车站,商贾云集、繁荣兴旺。
从关内闯关东到东北的人,把这里当作第一个落脚点,关内、关外的饮食习惯也在此交融汇合,水馅包子就是在关内传统包子的做法上结合北镇的水土和口味创制而成。
馅料调好之后要加入鲜鸡汤,这看起来稀溜溜的馅料被形象地称为“水馅”。用来包裹水馅的是用发面、生面和碱面按比例混合后的擀成的面皮。面皮包裹着馅料,旋转、捏紧间,沟梆子独特的水馅包子就做好了。
包好的水馅包子须经猛火蒸熟,火候的掌握是最后一道关键。此刻人不能离锅,完全依赖于丰富的经验。
蒸好的包子色白均匀、皮薄馅稀、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当年那些为了生计,怀揣梦想闯关东的人,为北镇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有滋有味的生活。这沉淀百年的滋味是今天北镇人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割舍的眷恋乡情。